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材>石燕

石燕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燕

药材名称石燕

拼音Shí Yàn

别名燕子石

来源古生代蠕形动物石燕科石燕Spirifer sp.或中国石燕Cyrtospirifer sinensis Gr.(Sinospirifer sinensis)及弓石燕Cyrtiopsis sp.等多种动物的化石。全年可采,洗净泥土。

炮制将原药敲碎或水飞用,也有煅后敲碎或飞细用。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用于小便不利,白带,外用治角膜云翳。

用法用量0.5~1钱;外用磨水点眼。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石燕

药材名称石燕

拼音Shí Yàn

别名石燕子(《圣惠方》)。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采得后洗净泥土。

生境分部产于湖南、广西、四川、山西、江西等地。

性状略呈肾脏形而扁,长2~3厘米,宽1.5~4厘米,表面青灰色至土棕色,两面中央隆起,具银杏叶般的纹理。其中一面在隆起的中部有一纵沟,一端较细向另一端展开,细端向下弯曲作鸟啄状,在其下面亦有一条横沟通向两侧。质坚如石,不易破碎;砸碎后,断面呈青灰色至棕色,或有部分为白色碎石堆集成颗粒状。气微,味淡。煅石燕的表面有一层白色光泽的薄膜,极易脱落,脱去此层,显朱红色或棕褐色,断面灰白色而粗糙。以状如蚶、色青黑,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

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尚含少量磷酸及二氧化硅。

炮制洗净泥土,晒干,捣碎或水飞,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飞用。

①《品汇精要》:"石燕,研细,水飞过用。"

②《医学入门》:"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性味咸,凉。

①《日华子本草》:"凉,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淡,性凉。"

③《纲目》:"甘,凉,无毒。"

④《医林纂要》:"咸辛,寒。"

归经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功能主治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治淋病,小便不通,带下,尿血,肠风痔漏,眼目障翳。

①《唐本草》:"以水煮汁饮之,主淋。"

②《本草拾遗》:"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

③《医学入门》:"偏治年久肠风痔漏,煮汁饮之。"

④《纲目》:"疗眼目障翳。"

⑤《玉楸药解》:"利水通经,止带,催生。治淋沥热涩,尿血便秘,消渴,带下,痔漏。"

⑥《医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风去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磨汁。外用:水磨点眼。

注意体虚、无湿热及孕妇忌服。

复方①治伤寒小便不通,小腹胀满:石燕火煅为末。葱白汤调下一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石燕散)

②治小便淋痛:石燕子七枚(捣黍米大),新桑根白皮三两(锉)。拌匀,分作七贴。每贴用水一盏,煎七分,空心、午前各一服。(《简要济众方》)

③治血淋心烦:石燕子、商陆赤小豆红花等分。为末。每服-钱,葱白汤调下。(《圣惠方》)

④治沙石淋痛不可忍:石燕子(烧令通赤,水中淬一两次,捣研水飞,焙干)、滑石、石苇(去毛)、瞿麦穗各一两。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煎瞿麦、灯心汤下十丸,食前服,日二、三。(《三因方》石燕丸)

⑤治赤白带下,多年不止:石燕一枚。磨水服。(《徐氏家传方》)

⑥治久患肠风痔漏,一、二十年不差,面色虚黄,饮食无味,及患脏腑损伤,多患泄泻,暑月常浑不止,及诸般淋沥,久患消渴,妇人月侯湛浊,赤白带下,多年不差:用石燕温水磨服,如弹丸大者一个,分三服,大小以此为准,晚食前更一服。若欲作散,须研细,水飞过,取白汁如泔乳者,澄,去水,曝干。每服半钱至一钱,清饭饮调下,温水亦得。(《灵苑方》)

⑦治拳毛倒睫:石燕子一对。磨水点搽眼。先以镊子摘去拳毛,乃点药,后以黄连水洗之。(《乾坤生意》)

⑧牢牙止痛:石燕三对(火煅醋淬七次),青盐、乳香各一两,细辛半两。为末揩之,荆芥汤漱口。一方去乳香细辛,加麝香。(《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石燕

药材名称石燕

拼音Shí Yàn

英文名Fossil shell of Spirifer

别名石燕子、大石燕、燕子石

出处出自1.《唐本草》:石燕,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大岗上,掘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坚重如石。

2.《日华子本草》:石燕,出南土穴中,凝疆似石者佳。

3.《纲目》:石燕有二:一种是此,乃石类也,状类燕而有文,圆大者为雄,长小者为雌;一种是钟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飞,乃禽类也,见禽部。禽石燕食乳,食之补助,与钟乳同功,故方书助阳药多用之。俗人不知,往往用此药为助阳药,刊于方册,误矣。

来源药材基源: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采得后洗净泥土。

生境分部主产于湖南、广西、四川、山西、江西;浙江亦产。

栽培本品为天然化石。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似完整的瓦楞子状。长2-4cm,宽1.5-3.5cm,厚1.5-2cm。青灰色至土棕色。两面均有从后端至前缘的放射状纹理,基中一面凸度低于另一面,中部有似三角形隆起;另面有与隆起相应形状的凹槽,槽的纹理较细密,槽的前端向下略弯曲,呈半圆弧形突出。质坚硬,可砸碎,断面较粗糙,土黄色或青白色,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气微,味淡。以状如蚶、色青黑、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

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CaCO3),尚含少量磷及二氧化硅(SiO2)等。

药理作用清热、利尿作用。

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1g,滴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产生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2)取上述反应后的液体,滴加氢氧化钠试液中和后,滤过,滤液加草酸铵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检查钙盐)

炮制1.洗净泥土,晒干,捣碎或水飞,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飞用。

2.《医学入门》: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性味甘;咸;凉;无毒

归经肾;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除湿热;利小便;退目翳。主淋病;小便不通;带下;尿血;小儿疳积;肠风痔漏;眼目障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磨汁。外用:水磨点眼。

注意体虚、无湿热及孕妇忌服。

复方石燕丸《三因方》:通淋止痛

各家论述1.《纲目》:疗眼目障翳。石燕性凉,乃利窍行湿热之物。宋人修《本草》,以食钟乳禽石燕,混收入此石燕下,故世俗误传此石能助阳,不知其正相反也。

2.《唐本草》:以水煮汁饮之,主淋。

3.《本草拾遗》: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

4.《医学入门》;偏治年久肠风痔漏,煮汁饮之。

5.《玉揪药解》:利水通经,止带,催生。治淋沥热涩,尿血便秘,消渴,带下,痔漏。

6.《医林纂要》:功同石蟹,能祛风去瘀。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姬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姬蕨药材名称姬蕨别名冷水蕨来源蕨类姬蕨科姬蕨Hypolepis punctata (Thunb.) Mett.,以全草、叶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四

  • 河乌

    药材名称河乌拼音Hé Wū英文名Dipper, Ouzel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河乌科动物河乌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clus cinclus (Linnaeus)采收

  • 小红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红参药材名称小红参别名紫参、红根根药、猫儿搬到甄[四川木里]、三对叶丹参、小红丹参[四川西昌]来源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三叶鼠尾Salvia trijuga Diels,以根入药。春

  • 蝼蛄

    《全国中草药汇编》:蝼蛄药材名称蝼蛄拼音Lóu Gū别名拉拉蛄、土狗来源蝼蛄科昆虫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rois或大蝼蛄G. unisp

  • 大皮消

    药材名称大皮消别名踏皮树、毡帽老、牛尾巴树来源木犀科大皮消Franxinus pistacifolia Feng, mss.,以树皮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健胃消食,行气理血。主治食

  • 苦苣

    《中药大辞典》:苦苣药材名称苦苣拼音Kǔ Jù别名野苣(《千金·食治》),褊苣(《嘉佑本草》),兔仔菜(《广州植物志》)。出处《嘉佑本草》来源为菊科植物兔仔菜的全草。春、夏季采收。

  • 南鹤虱

    《中国药典》:南鹤虱药材名称南鹤虱拼音Nán Hè Shī英文名FRUCTUS CAROTAE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

  • 橙叶

    《中药大辞典》:橙叶药材名称橙叶拼音Chénɡ Yè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甜橙的叶片。化学成分橙叶含挥发油0.2~0.3%,其中的主要成分为芳樟醇、柠檬醛和柠檬烯等。功

  • 桑螵蛸

    《中国药典》:桑螵蛸药材名称桑螵蛸拼音Sānɡ Piāo Shāo英文名OOTHECA MANTIDIS别名团螵蛸、长螵蛸、黑螵蛸、螳螂巢、螳螂子、刀螂子、螳螂蛋、流尿狗来源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

  • 凤丫草

    药材名称凤丫草拼音Fènɡ Yā Cǎo别名大叶凤凰尾巴草、马肋巴、金鸡草、散血莲、活血莲、蛇眼草、眉风草来源蕨类裸子蕨科凤丫蕨属植物凤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 (T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