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筋挛

筋挛

证名。亦称筋瘛。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搏于筋,则为筋挛。”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亏,筋脉失于荣养所致。《张氏医通·挛》:“《内经》言:挛皆属肝,肝主筋故也。有热有寒,有虚有实。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六味丸牛膝当归之类;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先搐瓜蒂散,次与羌活胜湿汤;虚邪搏筋,则筋急,五积散血虚则筋急,增损四物汤;剧劳筋脉拘急疼痛少眠者,黄芪丸,更于暖室中近火按摩为佳;虚风袭于经脉,手足拘挛,屈伸短缩,腹痛爪甲唇俱青,转筋不思饮食,甚则舌卷囊缩木瓜散;拘挛瘫痪,口目斜,骨节疼酸,行步不正者,舒筋三圣散;痹湿筋挛骨痛者,续断丸;误汗漏风,筋挛缩急,或方士用木鳖发汗;见风筋脉拘挛者,并宜桂枝汤倍桂加归附;病初起者,分表里治。”本证常见于、中风等病。参见各条。

猜你喜欢

  • 脾胃虚寒

    同脾阳虚。详该条。

  • 磁朱丸

    即神曲丸第一方,见神曲丸条。

  • 二阳

    指阳明。《素问·阴阳类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王冰注:“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

  • 头冷

    证名。指头部感觉寒冷,或伴痛的病症。多因阴阳气血不足或风气偏胜所致。《罗氏会约医镜》卷六:“头上冷而畏风,或痛或不痛,属后天气血之不足也。经曰:‘头上诸病,求之于真阴、真阳而不得者,其病在脾、肺、肝三

  • 经血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指月经之血。

  • 伏瘟证治实验谈

    书名。蒋树杞撰于1920年。本书叙述伏瘟之病原、症状和诊断,并详论治法。作者有保守思想,对西医抱排斥贬抑的态度。现有《三三医书》本。

  • 口眼歪斜

    证名。亦作口眼斜。《景岳全书·非风》:“口眼歪斜者,足阳明及肝胆经病。”详见口眼斜条。

  • 六聚

    六腑聚症之总称。《中藏经·积聚癥瘕杂虫论》:“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故后世有将聚总称为六聚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详见聚条。

  • 刘均美

    【生卒】:十四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号阅耕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于医术,乐于救济乞丐穷人。晚年医术益精,活人更多,死时九十岁。著有《拔萃类方》一书,已佚。

  • 雄黄牡蛎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二方。煅牡蛎四钱,雄黄二钱。为细末,蜜水调浓,重汤炖温,涂患指,日五、六次。治天蛇毒初起,闷肿无头,色红,痛如火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