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内容为《厘正按摩要术》、《鬻婴提要说》(不著撰人)、《痧喉正义》。
病证名。小儿消渴证之一。又名肾消。《幼科铁镜》:“消浊,火动消肾,移热于膀胱。”《幼幼集成》:“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久不清,乃至动而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浑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治宜滋阴清热。用
见《傅青主女科》卷下。即通乳丹,见该条。
经穴别名。《素问·刺腰痛篇》:“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刺其郄中。”王冰注:“郄中,委中也。”
病证名。五脏疟之一。《素问·刺疟篇》:“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治宜桂枝加芍药汤等。参见五脏疟条。
书名。恽铁樵撰于1928年。此书概论部分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从脏腑、经脉病变阐明各类病证的病理和用药。各论部分阐述伤风、胃咳、肺痨等九种病证的病因病候、诊断与治法。全书引用了较多的西医病理知识,在当
即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五种臭味。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或谓心悸之重症称怔忡。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由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郁血瘀等原因所致。因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
病证名。指经血上逆。单南山《胎产证治录》:“有行经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倒经。”详逆经条。
出《灵枢·经脉》。即手太阴肺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