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臊气
即腥臭气。详该条。
即腥臭气。详该条。
出《本草图经》。为秫米之别各,详该条。
病证名。清·罗应章《经验医库》:“气衰呕吐,是脾胃气虚不化。”症见呕吐,面白唇淡,形寒胃冷,口渴不欲饮水。治宜健脾益气。用加减六君子汤。参见脾虚呕吐症条。
《伤科汇纂》卷八方。百草霜、白芍药各一两,赤小豆、白蔹各一两六钱,炮川乌三钱,白及、骨碎补、当归各八钱,天南星(泡)三钱,牛膝六钱。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或温酒送下。治跌扑坠堕,筋
【介绍】:唐代养生医家。撰有《养生纂录》1卷,已佚。
古病名。见《医学原理》卷六。即录食泻。详该条。
见《中国医学大辞典》。为麻秸之别名,详该条。
即挑治疗法。见该条。
《石室秘录》卷六方。人参、白芥子、菟丝子各一两,白术二两,茯神三两,半夏五钱,附子五分,白薇、朱砂(冲服)三钱。水煎,分二次服。治呆病如痴,默默无言。
出《新修本草》。即栗子,详该条。
病名。见清·佚名《眼科捷径》。即枣花翳内障。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