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医林改错》:“糟鼻子,色红,是瘀血。”详酒齇鼻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竹根七之别名,详该条。
即孔穴,与腧穴同义。《圣济总录》:“窍穴虽同,而浅深各有部分,在用针者以意审之。”
见《福建中草药》。为星宿菜之别名,详该条。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胡黄连、炒芜荑、黄连各二两,使君子仁一两,麝香(另研)五分,干蝦蟆(酒熬膏)五枚。为末,用膏和丸,麻子大,二至三岁儿,每服五至七丸,三岁以上每服十至十五丸,不拘时人参煎汤送下。
见《云南中草药》。为小白撑之别名,详该条。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橡木皮之别名,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铅丹之别名,详该条。
①望诊部位,指鼻。《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亦特指鼻准头,《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准,即明堂也。”②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志点。故人体经脉孔穴图,旧称明堂图或明堂孔穴图。《医说》:“今医家
见《江苏药材志》。为王不留行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