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材>苦楝子

苦楝子

药材名称苦楝子

拼音Kǔ Liàn Zǐ

别名土楝实、苦心子、楝枣子、楝果子、土楝子。

出处参见"川楝子"条。

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elia azedarach L.2.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或收集落下的果实。晒干、阴干或烘干。

原形态1.楝 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cm,宽2-3cm,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尖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淡紫色,长约1cm;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mm;子房上位。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1.5-2cm,淡黄色,4-5室,每室具1颗种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 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cm;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cm,宽2-4cm,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cm,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

2.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

资源分布: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

2.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核果长圆形至近球形,长1.2-2cm,直径1.2-1.5cm。外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微有光泽,干皱。先端偶见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痕。果肉较松软,淡黄色,遇水浸润显粘性。果核卵圆形,坚硬,具4-5棱,内分4-5室,每室含种子1颗。气特异,味酸、苦。

化学成分果实中含有苦楝子酮(melianone),苦楝子醇(melianol),苦楝子内酯(melialactone),7-二十三醇(7-triccoanol),儿茶精(caiechin),羽扇豆醇(lupeol), β-谷甾醇( β-sitosterol),β-谷甾醇-3-O-葡萄糖甙(β-sitosteryl-3-O-glucoside),香草醛(vanillin),桂皮酸(cinnamic acid),印楝子素(azadira-chtin),1-桂皮酰苦楝子醇酮(1-cinnamoylmelianolone),苦楝子二醇(melianediol),苦楝新醇(melianoninol)。种子中含6-乙酰氧基-11 -羟基-7-酮基-14β 15 -环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L-吡喃鼠李糖甙(6-acetoxy-11 -hydr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 L-rhamnopyranoside),印楝沙兰林(salannin),印楝德林(meldenin),6-乙酰氧基-7-酮基-14β 15 -环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D-吡喃木糖甙(6-acet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D-xylopy-ranosi-de),6,11-二乙酰氧基-7-酮基-14β 15 -环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吡喃葡萄糖甙(6,11-diacet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 e -glucopyranoside)。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酸约占85%,主要成分为亚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 acid);果实油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亚油酸,油酸,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acid)。

药理作用苦楝子的乙醇浸液、水浸液及煎液的抗真菌实验证明,乙醇浸液抗真菌作用最强,10%楝子乙醇浸液即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尤其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呈现较强的抑菌作用,而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较差。

炮制1.《瑞竹堂方》:“破四片。”2.《本草备要》:“去皮,取肉,去核用。”3.《医宗金鉴》:“泡去核。"现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用时捣碎。

4.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肝;胃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杀虫。主脘腹胁肋疼痛;疝痛;虫积腹痛;头癣;冻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

注意脾胃虚寒者禁服。不宜过量及长期服用。内服量过大,可有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半边山

    药材名称半边山拼音Bàn Biān Shā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条叶楼梯草带根茎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tostema sublineare W.T.Wa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

  • 莲子草

    药材名称莲子草拼音Lián Zǐ Cǎo别名虾钳菜、节节花、水牛膝、鲎脚菜来源苋科虾钳菜属植物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 (L.)DC.的全草。夏秋采。洗净晒干。性味

  • 剪红纱花

    《中药大辞典》:剪红纱花药材名称剪红纱花拼音Jiǎn Hónɡ Shā Huā别名汉宫秋、地黄连(《群芳谱》),散血沙(《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纲目》来源为石竹科植物剪秋罗的带根全草。夏

  • 黄秋葵叶

    药材名称黄秋葵叶拼音Huánɡ Qiū Kuí Yè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刚毛黄秋葵的叶。性味①《贵州草药》:"苦,平。"②《云南中草药

  • 两色瓦韦

    药材名称两色瓦韦拼音Liǎnɡ Sè Wǎ Wéi别名骟鸡尾、金星丹、七星花古丹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两色瓦韦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sorus bicolor(Takeda)Chi

  • 铁海棠花

    《中药大辞典》:铁海棠花药材名称铁海棠花拼音Tiě Hǎi Tánɡ Huā出处《全展选编·妇产科》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的花朵。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铁海棠"条。

  • 桉树果

    药材名称桉树果拼音ān Shù Guǒ别名洋草果、楠桉果、桉果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采收和储藏:夏季或冬季果

  • 毛冬瓜根

    药材名称毛冬瓜根拼音Máo Dōnɡ Guā Gēn别名毛花杨桃根来源药材基源:为猕猴桃科植物毛花猕猴桃的根及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tinidiaerianthaBenth.[A.davidi

  • 棘叶

    《中药大辞典》:棘叶药材名称棘叶拼音Jí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叶。化学成分含芸香甙、小檗碱、原阿片碱、蜡醇、多量维生素C及苹果酸、酒石酸等。药理作用酸枣叶子具有麻

  • 牛髓

    《中药大辞典》:牛髓药材名称牛髓拼音Niú Suǐ出处《本经》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骨髓。性味《别录》:"甘,温,无毒。"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