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天南星、半夏、陈皮(去白)各三两,香附(皂角水浸一伏时,晒干)二两。为末,姜汁糊为丸。治气嗽,脉浮洪滑数,兼上气喘急,痰涎凝结,或如败絮,或如梅核,甚如吐脓血,将成肺痿
见针灸四书条。
【介绍】:宋代针灸医生。籍贯不详。精通针法,善用补泻法治病。
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又名急风。详见该条。
见《贵州药用植物目录》。为大飞扬之别名,详该条。
与温针对举。指单纯针刺之法。
周代医疗工作者的一种职称。参见医师条。
【介绍】:清代医生。字履乾。陕西三原人。研究医书,间或为人治病。
病证名。衈者,“耳血也”(《玉篇》)。《红炉点雪》卷一:“耳出血曰衈。”系指耳中出血。由少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血出淡红,不疼不肿,或兼见手足心热,唇红颧赤,脉象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止血。可选
病名。见《卫生易简方》。即狂犬啮人。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