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痫

阴痫

病名。①指兼见阴症的痫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冷,不惊瘈,不啼唤,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癎源流》:“阴痫亦本痰热,缘医用寒药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宜用温补燥湿药。”方用五生丸、引神归星丹等。②即慢惊风。《证治准绳·幼科》:“阴痫乃慢惊也。”“小儿急慢惊风古谓阴阳痫也。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盛而阳亏。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皆因脏腑虚而得之。”详见急惊、慢惊条。③指慢惊之后,痰迷心窍之症。《证治准绳·幼科》:“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摇头,口嚼白沫,牙关紧闭,但不甚,惊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脉息沉微。”治疗宜固真汤加回生汤同煎,调宽气饮和解。参见条。

猜你喜欢

  • 肺肾两虚

    泛指肺肾两脏同时出现的虚证。有肺肾阴虚与肺气虚、肾阳虚之别,多属久病耗损肺肾两脏所致。肺气虚、肾阳虚,可见咳嗽、气短、自汗、畏寒、肢冷,或见浮肿。治宜温补脾肾或补肾纳气。肺肾阴虚,可见咳嗽、盗汗、五心

  • 膈噎

    病名。《古今医鉴》卷五:“膈噎者,谓五膈、五噎也。”即噎膈。详该条。

  • 灵(jiǒng 迥)气

    炅,热也;即热气。《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 半身麻木

    证名。指身体半部肌肤麻木不适感、《慎斋遗书·麻木》:“麻木须分左右上下。左因气中之血虚,归脾汤;右因血中之气虚,黄芪建中汤。左右俱麻木,十全大补汤;上身麻木,清阳不升也,补中益气汤;下身脚软麻木至膝者

  • 虚阳不敛

    即虚阳上浮。详该条。

  • 余子敬

    【介绍】:见余士冕条。

  • 无应候

    证名。见应候条。

  • 舌本烂

    病证名。出《灵枢·热病篇》。系指舌体溃烂。《世医得效方》卷十七:“舌本烂,热不止者逆。”参见舌烂条。

  • 温热

    ①病因。同温邪或热邪。亦有以邪轻为温,邪重为热;渐感为温,速发为热;冬春为温,夏暑为热。实际上差别不大。②病名,即温病。如《温热经纬》以此作为外感热病的总称。③温病分类名称。病因由于热而不挟湿的,称为

  • 鼻上色

    察鼻上色的方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鼻端青为腹冷,黑为水气,白为无血,黄为胸寒,赤为有风,鲜明为留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