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天宝本草》。为阴地蕨之别名,详该条。
出《名医别录》。为菟丝之别名,详该条。
出《外科启玄》卷八。即杨梅痘。见该条。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临床上四种严重脉证。即: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素问·玉机真脏论》:“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出清·赵楷《百草镜》。为白接骨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陈乾疽发两肩及两臂。三四日痛不可动,五十日身热而赤,六十日可刺,……。”证治同肩疽。详该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錾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即风痫、惊痫、食痫。各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SJ14。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肩峰突起之后下方,约肩髃穴后1寸凹陷处。布有腋神经肌支和旋肱后动脉肌支。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直刺1~1.5寸。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