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麻疹

麻疹

病证名。又名瘄、麻证瘄子痧子肤证糠疮、粰疮。元·滑伯仁麻证新书》定为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以体表皮疹状如麻粒故名。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最易流行。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对麻疹采取了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发病率已经显著降低。病因为麻疹病毒,由口鼻而入。《麻疹拾遗》指出:“多为天行疠气传染。”也有认为与胎毒有关。主要病位在肺、脾二经。《小儿药证直诀》:“初起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麻科活人全书》:“认麻须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脊背以下至腰间,必有三、五红点,此即麻之报标……。”又:《麻证新书》:“舌上白珠累累如粟,甚则上腭牙龈,满口遍生。”这是发疹期具有特殊意义的征象。在发病过程中,如体质壮实,护理恰当,毒能透发,勿药可愈。由于气候、环境以及小儿体质的强弱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根据病情轻重的表现,一般分为顺症、逆症及险证,顺证经过良好,逆证较严重,险证多属危急。麻疹一般分为疹前期,出疹期及疹退期三个阶段。从透发到收没,有一定过程。因此它是由内而外,由里及表,所以,在治疗上,以宣透清解为主,初期尤为重要;中期疹向外透,治应解毒,仍宜顺势宣透,使其完全出齐;末期,当养阴,清解托毒,使其逐渐收没。对于不同的变证,应具体分析,分别论治。

猜你喜欢

  • 五物香薷饮

    见《医方集解》。即五物香薷汤,见该条。

  • 弄产

    病名。指妊娠后期,胎忽乱动,而脉象并无即将分娩的征象。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卷三:“怀孕六、七个月或八、九个月,偶略曲身,胎忽乱动。二、三日间或痛或止,或有水下,惟腰不甚痛,脉未离经。名曰弄产。”

  • 许宗道

    【介绍】:见许宏条。

  • 耶律喜隐

    【介绍】:见耶律庶成条。

  • 下肓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气海,见该条。

  • 医碥

    书名。7卷。清·何梦瑶撰。刊于1751年。碥,是上马上车的踏脚石。何氏借碥石喻为习医之阶梯,故以《医碥》为书名。本书以杂病证治为主要内容。卷1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卷2~4分述

  • 安眠1

    经外奇穴名。位于翳风与翳明两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失眠,偏头痛,精神分裂症等。直刺1~1.5寸。

  • 董吉托觉

    【介绍】:藏族名医。约生活于五、六世纪之间。西藏人,曾为藏王的御医,是藏医学史上记录的最早的藏族医学家。

  • 漏耳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七马齿苋条。指病聤耳,脓水不涸。即聤耳。详该条。

  • 维胞

    经外奇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位于髂前上棘下方之凹陷处;或于维道穴斜下1寸处取穴。主治子宫下垂。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