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材>人中黄

人中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人中黄

药材名称人中黄

拼音Rén Zhōnɡ Huánɡ

来源本品为甘草的加工品

炮制取两端有节的嫩竹筒,在其一端钻孔,将甘草粉从孔内装入,压紧,以融化的松香将孔封固。冬月浸粪坑中四十余天,取出,用水漂清,悬临风处,阴干,破竹筒取甘草,晒干备用。

性味甘、咸,寒。

归经入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热病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暗,或高热发狂,以及咽喉肿痛、丹毒等症。

用法用量一钱至三钱,包煎。

备注(1)本品以甘草为主,经加工制成,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对于上述各种实火热毒的病症,可配合清热解毒药物如石膏黄连连翘玄参等同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人中黄

药材名称人中黄

拼音Rén Zhōnɡ Huánɡ

别名甘草黄(《医林纂要》),甘中黄(《现代实用中药》)。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甘草末置竹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溃后的制成品

制法甘草磨成粗粉,装入一端有节的竹筒内,另一端用布塞紧,松香封口,将竹筒刮去篾青,浸入清水粪坑中2~3月。一般多于冬季浸入,至翌春取出,用清水漂2~3星期,每天换水1次,至无臭为度。阴干后,劈破竹筒,取出甘草,晒干即成。

性状完整者呈圆柱形,外表及断面均呈暗黄色,稍粗糙,可见到甘草的纤维,纵横交织,相互凝聚,有时外表尚附有灰黄色的竹衣残片。质紧密略坚硬,表面易于剥落,有特殊气味。以干燥、不霉者为佳。

性味甘,寒。

①《本草汇言》:"味苦微甘,气大寒,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咸,寒,无毒。"

③《本草求真》:"味甘,性寒。"

归经入心、胃经。

①《本草备要》:"入胃。"

②《玉揪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治伤寒热病,大热烦渴,热毒斑疹,丹毒,疮疡。

①《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疾。"

②《本草蒙筌》:"治疫毒。"

③《本草经疏》:"解胃家热毒。"

④《本草备要》:"泻热,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天行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

⑤《本经逢原》:"解天行狂热,温毒发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布包),2~3钱,或入丸、散。

注意《本草经疏》:"伤寒温疫非阳明实热者不宜用;痘疮非火热郁滞因而紫黑干陷倒靥者不宜用。"

复方①辟瘟:人中黄不拘多少,饭为丸,绿豆大,下十五丸。(《松峰说疫》人中黄丸)

②治大热发渴:人中黄兑白糖开水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瘟疫热盛:人中黄,黄连石膏煎服。(《四川中药志》)

④治呕血吐痰,心烦骨蒸者:人中黄为末,每服三钱,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之。(《丹溪心法》)

⑤治丹毒:人中黄二钱,金银花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生山栀二钱。水煎,一日三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⑥治河豚、菌毒及一切恶疮:人中黄、酒大黄,末,等分。无灰酒服,须臾泻利,毒即随出,虽大渴,不可饮水。(《本经逢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人中黄

药材名称人中黄

拼音Rén Zhōnɡ Huánɡ

英文名Licorice products

别名甘草黄、甘中黄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甘草末置竹币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一定时间后的制成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完整者呈圆柱形,外表及断面均呈暗黄色,较粗糙,可见甘草纤维纵横交错聚集,质紧密略坚硬,表面易剥落。有特殊气味。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饮片性状:呈不规则的小块状,完整者呈圆柱形的段。外表面暗黄色,显粗糙而紧密,有的有灰黄色笔衣膜残留,易剥落。断面可见到甘草纤维,纵横交织,相互凝聚。质紧密略坚硬硬。具特殊气味。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外,防霉。

性味味甘;咸;性寒

归经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主天行热病;温病发斑;大热烦渴;痘疮血热;丹毒;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布包)6-10g;或入丸、散。

注意非实热性热病者禁用。

复方1.辟瘟:人中黄不拘多少,饭为丸,绿豆大,下十五丸。(《松峰说疫》人中黄丸)2.治大热发渴:人中黄兑白糖开水服。(《四川中药志》)3.治瘟疫热盛:人中黄。黄连石膏煎服。(《四川中药志》)4.治呕血吐痰,心烦骨蒸者:人中黄为末,每服三钱,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之。(《丹溪心法》)5.治丹毒:人中黄二钱,金银花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生山栀二钱。水煎,一日三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6.治河豚、菌毒及一切恶疮:人中黄、酒大黄,末,等分。无灰酒服,须臾泻利,毒即随出,虽大渴,不可饮水。(《本经逢原》)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疾。2.《本草蒙筌》:治疫毒。3.《本草经疏》:解胃家热毒。4.《本草备要》:泻热,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天行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5.《本经逢原》:解天行狂热,温毒发斑。6.《本草求真》:人中黄。书载功专入胃解毒,以其味甘故也。其解五脏实热,以其气寒故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石桢楠根

    药材名称石桢楠根拼音Shí Zhēn Nán Gēn出处《峨嵋药植》来源为樟科植物四川钓樟的根。原形态四川钓樟,又名:石桢楠、兰花树。乔木,高达17米。叶纸质,线状长椭圆形,长14

  • 蜡梅花

    药材名称蜡梅花拼音Là Méi Huā英文名Wintersweet Flower别名腊梅花、黄梅花、铁筷子花、雪里花、巴豆花、蜡花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救荒本草》:蜡梅花,多生南方,今北土亦有之

  • 卷毛耳草

    药材名称卷毛耳草别名红花耳草、野甘草来源茜草科卷毛耳草Hedyotis mellii Tutch.[Oldenlandia mellii (Tutch.) Chun],以全草及根入药。生境分部福建、江

  • 白金果榄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金果榄药材名称白金果榄别名山总管、百解薯、银袋、苦凉藤来源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百解马兜铃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块根入药。夏秋采挖,洗净切

  • 水黄花

    药材名称水黄花拼音Shuǐ Huánɡ Huā别名下奶藤、拓金盘、拓金榜来源大戟科水黄花Euphorbia chrysocoma Levl. et Van.,以根皮、叶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

  • 青海防风

    药材名称青海防风拼音Qīnɡ Hǎi Fánɡ Fēnɡ别名防风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葛缕子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um carui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

  • 树头芭蕉

    药材名称树头芭蕉别名大树头芭蕉、轨吞[傣语]、野芭蕉来源芭蕉科树头芭蕉Ensete wilsonii (Tutch.) E. E. Cheesm.,以全株入药。原形态树头芭蕉为生长在大树桠杈上或大树椿

  • 雪兔

    药材名称雪兔来源菊科雪兔Saussurea leucoma Diels,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功能主治凉血,补血。治夜盲症,月经不调,血崩,肺结核,跌打损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米麦麨

    药材名称米麦麨拼音Mǐ Mài Chǎo别名糗(刘熙《释名》)出处《唐本草》来源为米或麦蒸炒后磨成之粉面。性味①《唐本草》:"甘苦,寒,无毒。"②《本草拾遗》:"

  • 木瓜根

    《中药大辞典》:木瓜根药材名称木瓜根拼音Mù Guā Gēn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根。性味《纲目》:"酸涩,温,无毒。"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