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材>白楠木

白楠木

药材名称白楠木

拼音Bái Nán Mù

别名美人柴、粘柴

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刨花润楠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hilus pauhoi Kanehira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用宽刨刀刨成宽约4cm的薄片,晒干备用。

原形态刨花润楠乔木,高6.5-20m,直径达30cm。小枝绿带褐色,干时常黑色,无毛或新枝基部有浅棕色小柔毛;顶芽球形至近卵形,鳞片密被棕色或黄棕色小柔毛。叶常集生小枝梢端;叶柄长1.2-1.6(-2.5)cm;叶片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间或倒披针形,长7-15(-17)cm,宽2-4(-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尖头稍钝,基部楔形,革质,下面浅绿色,嫩时除中脉,侧脉外密被灰黄色贴伏绢毛,老时仍被贴伏小绢毛。聚伞状圆锥花序生当年枝下部,约与叶近等长;花两性;花梗纤细,长8-13mm;花破裂片6,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6mm,先端钝;能育雄蕊9,无毛,花药4室,第3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退化雄蕊长约1.5mm;子房近无毛,近球形,花柱较子房长,柱头小,头状。果实球形,直径1-1.3cm,熟时黑色。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土壤湿润肥沃的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种子含油0.9%,内有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树皮含树脂。

性味甘;微辛;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润燥通便。主烫伤;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冷开水浸泡,取液涂;或用浸液灌肠通便。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石夹生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夹生药材名称石夹生别名石甲生、小活血、小石生来源虎耳草科石夹生Ribes davidii Franch.,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湖北、云南。性味苦、涩,微温。功能主治活血祛瘀

  • 蒴藋

    药材名称蒴藋拼音Shuò Diào别名接骨草(《履巉岩本草》),接骨木(《东医宝鉴》),真珠花、珊瑚花、排风藤、铁篱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吴草(《草木便方》),英雄草(《分类

  • 马鬃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鬃参药材名称马鬃参别名补草根、小白棉来源桔梗科马鬃参Cyananthus argenteus Marq.,以根、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苦,温。功能主治健脾除湿,通经活络

  • 冷水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冷水花药材名称冷水花拼音Lénɡ Shuǐ Huā别名水麻叶[四川]来源荨麻科冷水花属植物冷水花Pilea notata Wright,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晒干。性味淡

  • 无莿根

    《中药大辞典》:无莿根药材名称无莿根拼音Wú Cì Gēn出处《全展选编·内科》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粤蛇葡萄的根或全株。原形态粤蛇葡萄,又名:赤枝山葡萄、牛牵丝、红血龙、田浦

  • 芒叶小米草

    药材名称芒叶小米草拼音Mánɡ Yè Xiáo Mǐ Cǎo来源玄参科小米草属植物小米草Euphrasia tatarica Fisch,的全草。7~8月采收,切段晒干。

  • 桃根

    《中药大辞典》:桃根药材名称桃根拼音Táo Gēn别名桃树根(《圣惠方》)。出处《证类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桃仁"条。性味

  • 榆皮涎

    药材名称榆皮涎拼音Yú Pí Xián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榆树茎皮部的涎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mus pumila L.采收和储藏:四季可采,割破茎皮,收集流出的涎汁。原形态落叶乔木,树干端

  • 三台红花

    《中药大辞典》:三台红花药材名称三台红花拼音Sān Tái Hónɡ Huā别名大罗伞、大常山、山利桐(《广西药植名录》),三百棒、山枇杷(《贵州草药》),火山麻、三台花(《云南中

  • 椿白皮

    《中药大辞典》:椿白皮药材名称椿白皮拼音Chūn Bái Pí别名香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全年均可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