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材>石蚕

石蚕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蚕

药材名称石蚕

别名石上藕

来源兰科斑叶兰属植物偏花斑叶兰Goodyera secundiflora Lind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淡、微涩,凉。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清热凉血。用于肺结核,咳嗽,咯血,百日咳,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3~5钱。水煎服。

备注(1)本品还可治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筋骨疼痛等症。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石蚕

药材名称石蚕

拼音Shí Cán

别名沙虱(《本经》),石蠹虫(《别录》),石下新妇(《本草拾遗》)。

出处《本经》

来源为石蚕科昆虫石蛾或其近缘昆虫的幼虫

原形态体形如蛾,黄褐色,长约2厘米,展翅阔6匣米。头部略星卵形,黄色,头顶密被黄色及白色刚毛。复眼1对,单眼3个。口器退化,小颚与下唇形成短吻管,适于啜吸。触角1对,基节及末端均黄色,其中央则呈黑褐色。前胸短小,前胸背密生黄色及白色刚毛。中胸背大,两侧各有1黑褐纹。翅2对,密生短毛,不透明,后翅大于前翅;前翅的前缘黄褐色,散布有小形的褐纹,中央有1黑色大纵条,内缘及后缘皆灰褐色,有褐色棱纹,后翅深黄色,外缘暗黑色。足3对,黄色,腿节及跗节的大部为黑褐色。尾端有突出的长刺2条。幼虫略似蚕,有胸足3对,腹部有原足1对,并有腮。

成虫多出现于水边的草木上。卵产于水边的石上或草根上,幼虫孵化后入水中,用丝腺的分泌物缀合叶片、木片、砂石等造成各种管状的栖管而藏身其中,露出头,胸及足匍行于水底,食水草或小虫,渐次化蛹而为成虫。

性味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吴普本草》:"雷公:咸,无毒。"

③李当之《药录》:"味咸微辛。"

④《别录》:"有毒。"

功能主治①《本经》:"主五癃,破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除热。"

②《别录》:"主石癃,小便不利。"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夹竹桃

    《全国中草药汇编》:夹竹桃药材名称夹竹桃拼音Jiá Zhú Táo别名红花夹竹桃、柳叶桃来源夹竹桃科夹竹桃属植物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以叶入药。

  • 石豆瓣

    药材名称石豆瓣拼音Shí Dòu Bàn别名小万年草。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安龙景天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dum tsiangii Frod.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

  • 蹋菜

    药材名称蹋菜拼音Tà Cài别名乌塌菜、瓢儿菜、雪里青(《苏南种子植物》)。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塌棵菜的全草。原形态二年生草本,有时作一年生草本栽培,绿色,根粗

  • 鹿靥

    《中药大辞典》:鹿靥药材名称鹿靥拼音Lù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甲状腺体。功能主治治瘿病。复方治五瘿:鹿靥,以酒渍,炙干,再纳酒中更浸,炙令香,咽汁,味尽更易

  • 草乌头

    《中药大辞典》:草乌头药材名称草乌头拼音Cǎo Wū Tóu别名堇(《庄子》),芨(《尔雅》),乌头、乌喙、奚毒(《本经》),鸡毒(《淮南子》),茛、千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吴普本草

  • 箭杆杨

    药材名称箭杆杨拼音Jiàn Gǎn Yánɡ别名钻天杨、白杨树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箭杆杨的树皮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pulus nigra L var. thevestina(Dode)

  • 黑皮青木香

    药材名称黑皮青木香拼音Hēi Pí Qīnɡ Mù Xiānɡ别名百蛇基、钻骨龙、乌龙(《江西民间草药验方》),青藤根(《江苏药材志》),牛木香、土木香(《浙扛天目山药植志》)。出

  • 对叶草

    药材名称对叶草拼音Duì Yè Cǎo别名牛心朴、牛心秧、瓢柴、侧花徐长卿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来源为萝蘑科植物华北白前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切段。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

  • 大金钱草

    药材名称大金钱草拼音Dà Jīn Qián Cǎo别名神仙对坐草(《百草镜》),地娱蚣(王安卿《采药志》),蜈蚣草(《纲目拾遗》),过路黄(《植物名实图考》),铜钱草(《草木便方》

  • 土箭芪

    《中药大辞典》:土箭芪药材名称土箭芪拼音Tǔ Jiàn Qí出处《四川常用中草》来源为瑞香科植物一把香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一把香,又名:长花荛花。灌木,高约1米。根长而略分枝,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