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材>红筷子

红筷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筷子

药材名称红筷子

拼音Hónɡ Kuài Zi

别名糯芋遍山红

来源柳叶菜科柳兰属植物柳兰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 (L.) Scop.,以根状茎全草入药。秋季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辛、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通经活血,消肿止痛。用于月经不调;外用治骨折,关节扭伤。

用法用量3~5分。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研粉,酒调匀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红筷子

药材名称红筷子

拼音Hónɡ Kuài Zi

别名山麻条(《峨嵋药植》)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柳叶菜科植物柳兰全草。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1.5米,通常不分枝。根茎横走,红褐色。茎圆柱形,中空,无毛或被疏柔毛。叶互生,披针形,长4~15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齿或近于全缘,两面被微柔毛,具短柄。总状花序顶生或单生于叶腋;苞片1枚,线状;花萼基部稍连合,先端4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瓣4,紫红色,长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圆,长2厘米,宽1.8厘米;雄蕊8,不等长;子房4室,柱头4裂。蒴果圆柱形,长5~7.5厘米;种子多数,顶端具一簇白色种缨,花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河岸或山谷沼泽地。分布我国北部及四川、湖北、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鞣质约10%,尚含熊果酸、齐墩果酸、马斯里酸、2α-羟基熊果酸,β-谷甾醇、廿九烷、廿六烷醇。花中分出一种水溶的毒性酚类聚合物,称柳兰聚酚,分子量约为100000,能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

药理作用叶的提取物有抗炎症作用。

性味《四川中药志》:"味苦,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下乳,润肠。"

②《四川中药志》:"治气虚浮肿,肠滑泄水,食积胀满及肾囊肿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下乳:红筷子炖猪蹄子服。(《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红筷子

药材名称红筷子

拼音Hónɡ Kuài Zi

英文名Great Willowherb Herb, Herb of Great Willowherb, Herb of Fireweed

别名山麻条、柳叶菜、遍山红

出处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柳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amaenerion angustifolium(L. ) Scop. [Epilobium angustifolium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茎细长,圆柱状,节稍大、横走,外皮红褐色,节上生须根。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无毛或被疏柔毛,通常不分枝,基部和上部带紫红以。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7-15cm,宽1-3cm,先端渐窄,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或近于全缘,上面绿以,下面灰白,两面均被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单生于叶腋,花序轴紫红色,被短柔毛;苞片条状披针形,长1-2cm;花大,两性,红紫色,具长1-2cm的花柄;萼基部稍连合,先端4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1-1.5cm,外面被短柔毛;花瓣4,倒卵形,长约1.5cm,先端钝圆,基部具短爪;雄蕊8,不等长,向一侧弯曲,排成1轮;子房下位,4室,被柔毛,花柱先端4裂。蒴果窄细圆柱形,紫红色,长7-10cm,被期6-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100-4200m的山坡、林缘、河岸或山谷沼泽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等地。

化学成分本品含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蜡醇(ceryl alcoh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1],谷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yl-β-D-glucoside),谷甾醇-6-酰基-β-D-glucoside),谷甾醇棕榈酸酯(sitosterylpalmitate),谷甾醇癸酸酯(sitosterylcaprate),谷甾醇辛酸酯(sitosterylcaprylate),谷甾醇已酸酯(sitosterylcaprosate),谷甾醇现酸酯(sitosterylpropionate)[2],还含硫(S——[3]。柳兰叶中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楂酸(maslinic acid),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4],和杨梅枝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myricetin-3-O-β-D-glucuronide)[5]。本品花中含柳兰聚酚(chanerol)[6],柳兰酸(chamaeneric acid)[7]。花粉中含亚油酸(lin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8]及游离胱氨酸(Cys),水解液中含亮氨酸(Leu),丝氨酸(Ser),胱氨酸(Cys),苏氨酸(Thr)和缬氨酸(Val)[9]。花和幼果中还含3,4,5,7-四羟基-8-甲氧基黄酮(sexangularetin),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和杨梅树皮素(myricetin)[10]。

药理作用叶的提取物有抗炎症作用。煎剂对大鼠防御性条件、朝向反射和诱发性激怒有抑制作用,且与氯丙嗪作用相似。叶提取物有抗炎作用。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理气消胀;活血调经。主水肿;泄泻;食积胀满;月经不调;乳汁不通;阴囊肿大;疮疹痒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下乳,润肠。

2.《四川中药志》:治气虚浮肿,肠滑泄水,食积胀满及肾囊肿大。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扶桑根

    《中药大辞典》:扶桑根药材名称扶桑根拼音Fú Sānɡ Gēn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根。性味《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功能主治治月经不调,血

  • 贵州追风散

    药材名称贵州追风散拼音Guì Zhōu Zhuī Fēnɡ Sàn别名公黄珠子、马比木来源茶茱萸科贵州追风散Nothapodytea pittosporoides (Oliv.)S

  • 丝瓜蒂

    《中药大辞典》:丝瓜蒂药材名称丝瓜蒂拼音Sī Guā Dì出处《本草求原》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瓜蒂。夏、秋季采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丝瓜"条。功能主治①《学圃杂

  • 何首乌叶

    《中药大辞典》:何首乌叶药材名称何首乌叶拼音Hé Shǒu Wū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叶片。功能主治治疮肿,疥癣,瘰疬。《现代实用中药》:"生叶贴肿疡。

  • 千针万线草

    《中药大辞典》:千针万线草药材名称千针万线草拼音Qiān Zhēn Wàn Xiàn Cǎo别名麦参、筋骨草(《云南中草药》),大鹅肠菜(《云南中草药选》)。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

  • 西红花

    药材名称西红花拼音Xī Hónɡ Huā英文名STIGMA CROCI别名藏红花、番红花来源本品为鸢尾科番红花属植物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的干燥柱头。性状本品呈线形,三分枝

  • 黑风散

    《中药大辞典》:黑风散药材名称黑风散拼音Hēi Fēnɡ Sàn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防己科植物细圆藤的藤或根。全年可采。原形态细圆藤,又名:蛤仔藤。攀援木质藤本,长10余米。茎圆柱形,

  • 榆蘑

    《全国中草药汇编》:榆蘑药材名称榆蘑拼音Yú Mó别名大榆蘑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榆蘑Pleurotus ulmarius (Bull. ex Fr.)Quel,以子实体入

  • 罗汉松

    药材名称罗汉松拼音Luó Hàn Sōnɡ别名土杉、罗汉杉来源竹柏科竹柏属植物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D. Don,以根皮及球果入药。

  • 金线草根

    《中药大辞典》:金线草根药材名称金线草根拼音Jīn Xiàn Cǎo Gēn别名海根(《本草拾遗》),铁棱角三七、铁箍散(《浙江天日山药植志》),蓼子七(《四川常用中草药》),土三七、铁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