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材>苦芺

苦芺

药材名称苦芺

拼音Kǔ ǎo

英文名Herb of Linearleaf Thitle

别名钩芺、苦板、苦菜败酱败酱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1.《尔雅》郭璞注: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

2.陶弘景:苦芺,处处有之,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干。

3.《唐本草》:苦芺,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不堪多食尔。

5.《蜀本草》:《图经》有云,苦芺子若猫蓟,茎圆无刺。所在下湿地有之。

6.《本草纲目》:《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许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蒙山莴苣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tatarica (L.) C.A. Mey.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蒙山莴苣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分枝。叶互生;下部叶长圆形,灰绿色,基部收窄,半抱茎,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质厚,稍肉质;茎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不分裂,全缘;上部叶全缘,抱茎;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20个小花,在茎枝顶端排成开展圆锥状花序;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圆状条形,秒压扁或不扁,灰色至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粘土或砂质土壤上,常风于河边、湖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

化学成分开花的地上部分含山莴苣苦素(lactu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α-香树脂醇(α-amyrin)[1]。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暑热烦闷;津疮;丹毒;痈肿;痔疮;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生嚼。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主面目通身漆疮。

2.陶弘景:烧作灰以疗金疮。

3.《日华子本草》:治丹毒。

4.汪颖《食物本草》:煎汤洗痔。

5.《本草纲目》:下气,解热。

6.《医林纂要》:解暑去热。

7.《湖南药物志》:破宿血,生新血,解热毒,利胸膈,除烦闷,补虚损。

8.《广西药植名录》:凉血,止血,活血,解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杜鹃花

    《中药大辞典》:杜鹃花药材名称杜鹃花拼音Dù Juān Huā别名红踯躅(《洛阳花木记》),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纲目》),艳山红(《分类草药性》),艳山花、山归来(《贵州民间方药集》)

  • 钓樟枝叶

    药材名称钓樟枝叶拼音Diào Zhānɡ Zhī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红果钓樟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a erythrocarpa Makino[L.umbelata Bl.]

  • 柳兰叶风毛菊

    药材名称柳兰叶风毛菊拼音Liǔ Lán Yè Fēnɡ Máo Jú英文名all-grass of Willowweedleaf Saussurea出处始载于《中草药》。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柳叶菜

  • 苍白秤钩风

    《中药大辞典》:苍白秤钩风药材名称苍白秤钩风拼音Cānɡ Bái Chènɡ Gōu Fēnɡ别名穿墙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防已科植物

  • 澜江百合

    药材名称澜江百合拼音Lán Jiānɡ Bǎi Hé别名察区大丝美多(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澜江百合的鳞茎。8~9月采挖,洗净泥土,剥取鳞片,用开水略烫,晒干

  • 白芥

    《中药大辞典》:白芥药材名称白芥拼音Bái Jiè别名胡芥(《蜀本草》),蜀芥(《纲目》)。出处《唐本草》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茎叶。原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较粗壮,高达1米

  • 掐不齐

    《中药大辞典》:掐不齐药材名称掐不齐拼音Qiā Bù Qí出处《江苏药材志》来源为豆科植物细梗胡枝子的全草。原形态小灌木,高50~100厘米。枝条四散,小枝纤弱,有条纹,被有绒毛。

  • 大虎耳草

    《中药大辞典》:大虎耳草药材名称大虎耳草拼音Dà Hǔ ěr Cǎo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大虎耳草的全草。全年可采。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须状,有毛。茎直立,高约20厘米,肉质,疏

  • 天门冬

    《中药大辞典》:天门冬药材名称天门冬拼音Tiān Mén Dōnɡ别名大当门根(《石药尔雅》),天冬(《药品化义》)。出处《本经》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秋、冬采挖,但以冬季采者质量较

  • 柃寄生

    药材名称柃寄生拼音Línɡ Jì Shēnɡ别名方叶子、螃蟹脚、吊兰、胡龙须出处《湖南药物手册》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柃寄生的枝叶。夏、秋间采收。原形态常绿小灌木,高10~13厘米。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