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材>莨菪

莨菪

药材名称莨菪

拼音Lànɡ Dànɡ

别名天仙子、横唐、行唐

性味(子)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1、突发颠狂。用莨菪三升,研细,在一升酒中泡几天。去渣,煎成浓汁。一天内分三次饮完。如觉头中似有虫行,额部及手脚现红点,即是病快要好的现象。

2、风痹厥痛。和莨菪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各半两,五灵脂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为衣。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汤送下。

3、久咳不止(痰有脓血)。用莨菪子五钱,先煮后炒,研细,加酥油如鸡收蛎的量,大枣七枚,同煎至油尽。取枣日食三枚。又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一天服五、六次,极验。

4、长期水泻。用干枣十个,去核,填入莨菪子,扎定,烧存性。每服一钱,粟米汤送下。

5、赤白痢。用大黄(煨)半两、莨菪子(炒黑)一撮,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6、肠风下血。用莨菪子一升,晒干、捣烂、筛细;生姜半斤,取汁;同入银锅中加二升。一起煎成浓糖稀状,再倒入酒五升,慢火上进一步煎浓,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天早晨用酒送服三丸,视病情可增至五、七丸。安服有微热。勿惊异,病重的人服过三日,当有下泻病愈后,泻亦止。

7、脱肛不收。用莨菪子炒过,研为末,敷患处。

8、风牙虫牙。用莨菪子一撮,放在小口瓶内烧类。以小管引烟入病齿处。又方:把莨菪子装入瓶内,热汤淋药得气,吸入口中,药冷即换。有涎出,可吐去。

9、风毒咽肿或瘰疬咽肿,吞水不下。用莨菪子研为末,每服两小匙,水送下。极效。

10、乳痈坚硬。用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碗磅服。注意不得把药嚼破。

11、恶疮似癞,长期不愈。用莨菪子烧存性,研为末,敷患处。

12、跌打损伤。用莨菪子三工业区末,加羊油调涂伤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花木通

    《中药大辞典》:花木通药材名称花木通拼音Huā Mù Tōnɡ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假须蕊铁线莲的木质茎。8~10月采收,刮去外皮,切片,晒干。原形态木质藤本。叶对生;2回3

  • 棘胸蛙

    药材名称棘胸蛙拼音Jí Xiōnɡ Wā英文名toad别名山鸡;山蛙;石板蛙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蛙科动物棘胸蛙除去内脏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naspinosa Da

  • 桂花露

    《中药大辞典》:桂花露药材名称桂花露拼音Guì Huā Lù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经蒸馏而得的液体。性味《纲目拾遗》:"味微苦。"功能主治疏肝

  • 生瓜

    药材名称生瓜拼音Shēnɡ Guā别名羊角瓜(《纲目》)。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菜瓜的果实。夏季果熟时采收。原形态菜瓜(《学圃杂疏》)一年生攀援或匍匐状草本。茎被刺毛。叶互生;叶片圆形

  • 红寒药

    药材名称红寒药来源爵床科刺粉芦莉草属植物红寒药Aporuellia scaposa C. B. Clarke,以根入药。秋冬采挖,晒干。性味苦,温。功能主治发表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胃腹冷痛。用法用量2

  • 海藻

    《中国药典》:海藻药材名称海藻拼音Hái Zǎo英文名SARGASSUM来源本品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 (Turn.) C. Ag. 或羊栖菜Sargass

  • 毛毡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毡草药材名称毛毡草别名臭草、臭毛毡草来源菊科毛毡草Blumea hieraciifolia (D. Don) DC.,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性味

  • 白榄根

    药材名称白榄根拼音Bái Lǎn Gēn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根。功能主治清咽,解毒,利关节。治咽喉肿痛,脚气,筋骨疼痛。①《岭南采药录》:"治脚气,白浊。&qu

  • 台湾土豆蔻

    药材名称台湾土豆蔻拼音Tái Wān Tǔ Dòu Kòu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美山姜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formosanaK.Sebum.[Languasformosana(

  • 藏青杠

    药材名称藏青杠来源壳斗科藏青杠Quercus semicarpifolia Smith,以叶入药。生境分部西藏。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寒热夹杂,泻痢,肠炎及哮喘。用法用量3~5分。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