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材>薇籽

薇籽

《中药大辞典》:薇籽

药材名称薇籽

拼音Wēi Zǐ

别名抱冬电(傣名)

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大戟科植物散薇籽根、皮。全年可采。

原形态直立灌木,高1~2米。叶互生,长卵形,长6~15厘米,宽3~8厘米,有时分裂,通常全缘,有稀钝齿,叶脉明显三出:叶柄长1~3厘米。总状花序腋生,长达15厘米,花小,浅黄绿色。果大如豌豆三棱形,由3粒种子合生。

生境分部生于路边、灌木丛中。分布云南。

性味辛,微温。

功能主治解毒驱虫,接骨,散瘀消肿。治跌打损伤,骨折,蛔虫症,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

复方治骨折:薇籽、车前草、抱龙、藤仲玉叶金花,酒适量,共捣烂,用紫米稀饭调成糊状包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薇籽

药材名称薇籽

拼音Wēi Zǐ

英文名root of montane baliospermum

别名抱冬电、散微籽

出处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散微籽的根、皮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liospermum effusum Pax et Hoffm.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微籽直立灌木,高1-2m。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长卵形,长6-15cm,宽3-8cm,有时分裂,通常全缘,有稀钝齿,叶脉明显三出;总状花序腋生,长达15cm,花小,浅黄绿色。果大如豌豆三棱形,由3粒种子合生。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路边、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等地。

性味辛;微温

归经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解毒驱虫;活血消肿。主黄疸;蛔虫症;外伤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复方治骨折:薇籽、车前草、抱龙、藤仲玉叶金花,酒适量,共捣烂,用紫米稀饭调成糊状包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虎杖叶

    《中药大辞典》:虎杖叶药材名称虎杖叶拼音Hǔ Zhànɡ Yè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叶片。化学成分叶含异槲皮甙,较多的叶绿醌C和叶绿醌B,鞣质17%。功能主治①《本草

  • 香港四照花

    药材名称香港四照花拼音Xiānɡ Gǎnɡ Sì Zhào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香港四照花的叶及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ndrobenthamia hongkongensis (He

  • 包谷火焰包

    药材名称包谷火焰包拼音Bāo Gǔ Huǒ Yàn Bāo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感染病菌后变成黑色的雄花序。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玉蜀黍"条。功能主治《重庆草

  • 马扫帚

    药材名称马扫帚拼音Mǎ Sào Zhou别名白花羊牯枣来源豆科胡枝子属植物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 (Vogel)Koehne,以根和全株入药。春至秋采根,趁鲜抽出根部木

  • 卤地菊

    《中药大辞典》:卤地菊药材名称卤地菊拼音Lǔ Dì Jú别名黄花龙舌草(《福建民间草药》),龙舌三尖刀、龙舌草、三尖刀、黄花冬菊、黄野蒿(《中国药植图鉴》)。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

  • 洋芋

    药材名称洋芋拼音Yánɡ Yù别名阳芋、山药蛋(《植物名实图考》),洋番薯(《中国蔬菜栽培学》),土豆(《辞海)1963版),山洋芋(《湖南药物志》)。出处《湖南药物志》来源为茄科

  • [檵木]继木

    药材名称[檵木]继木拼音Jì Mù别名桎木柴、[檵花]继花、坚漆、鱼骨柴、[檵]继树、刺木花、满山白来源金缕梅科金缕梅属植物[檵木]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 (

  • 两色瓦韦

    药材名称两色瓦韦拼音Liǎnɡ Sè Wǎ Wéi别名骟鸡尾、金星丹、七星花古丹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两色瓦韦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sorus bicolor(Takeda)Chi

  • 冬虫夏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冬虫夏草药材名称冬虫夏草拼音Dōnɡ Chónɡ Xià Cǎo别名虫草、冬虫草、夏草冬虫来源本品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 金腰带

    《中药大辞典》:金腰带药材名称金腰带拼音Jīn Yāo Dài出处《湖南药物志》来源为瑞香科植物垂穗荛花的花、根、茎皮。花在开放时采收;根、茎皮全年可采。原形态垂穗荛花,又名:细轴荛花、野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