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材>蚺蛇胆

蚺蛇胆

《中药大辞典》:蚺蛇胆

药材名称蚺蛇胆

拼音Rán Shé Dǎn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

性味甘苦,寒,有毒。

①《别录》:"味甘苦,寒,有小毒。"

②《海药本草》:"大寒,毒。"

归经①《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厥阴、阳明经。"

①《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燥湿,杀虫,明目。治脘腹虫痛,疳痢,痫疾,痔疮,目翳肿痛。

①《别录》:"主心腹露痛,下部匿疮,目肿痛。"

②《药性论》:"主下部虫,杀小儿疳。"

③《本草拾遗》:"主破血,止血痢,小儿热丹,口疮、疳痢。"

④《海药本草》:"主小儿痫,男子下部匿。"

⑤《纲目》:"明目,去翳膜,疗大风。"

⑥《随息居饮食谱》:’为伤科要药。"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5分,酒化或水化服。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小儿疳疮,蚀口齿鼻及下部:蚺蛇胆末,敷之。

②治小儿急疳痒,随爪(抓)作疮,瞬息大如钱:蚺蛇胆三大豆许,黄矾白矾灰、芦荟麝香各一钱。上药细研为散。若头面身上有疮,以清泔洗,裛干,敷一大豆许,良久水出即止。如在口齿中,宜频贴之。(蚺蛇胆散)

③治齿匿,断肿有脓血出:白矾灰,杏仁二十枚(汤浸,去皮,尖,研),蚺蛇胆一钱(分)。上药,细研。先以生布揩齿断令血出,嗍令血尽,即用散药掺于湿纸上,可患处贴之,日三二上,以差为度。(白矾散,①方以下出《圣惠方》)

④治湿痢久不断,体瘦,昏多睡,坐则闭目,食不下:蚺蛇胆大如豆二枚,煮通草汁,研胆,以意多少饮之,并涂五心并下部。(《产乳集验方》)

⑤治痔疮肿痛:蚺蛇胆研,香油调涂。(《医方摘要》)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蚺蛇胆,苦中有甘,气寒,有小毒。心腹匿痛者,虫在内攻啮也。下部匿疮者,虫在外侵蚀也。湿热则生虫,苦寒能燥湿杀虫,故内外施之皆得也。肝开窍于目,肝热则目肿痛,入肝泄热,则肿痛除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蚺蛇胆

药材名称蚺蛇胆

拼音Rán Shé Dǎn

英文名Python gallbladder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1. 陶弘景:(蚺蛇)真胆狭长通黑,皮膜极薄,舐之甜苦,摩以注水即沉而不散。其伪者并不尔。此物最难得真。

2.《唐本草》:此胆(蚺蛇胆)剔取如米粟,着净水中,浮游水上,回旋行走者为真,多着亦即沉散,其少着径沉者,诸胆血并尔。陶所说真伪正反。

3. 孟诜:蚺蛇难识,多将诸胆代之,可细切,于水中走者真也。又猪及大虫胆亦走,迟于此胆。

来源药材基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Schlegel

采收和储藏:宰杀蚺蛇时,剖腹取胆,鲜用或晾干。

原形态蟒蛇,全长6-7m。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的残余。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黄色,背脊具有1行红棕色、镶黑边略成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各有1行较小而中央较浅的斑块。头颈部背面有一矛形斑,头部腹面黄白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尽可杂有少数黑褐色斑。眶前鳞2,眶后鳞3或4;上唇鳞10-12,吻鳞及前2枚上唇鳞有唇窝,前后若干下唇鳞有较浅的唇窝。背鳞平滑无棱,中段65-72行;腹鳞较窄小,255-263;尾下鳞65-69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夜间活动,能吞吃重10-15kg以下的野廘和山羊等动物,但主要以鼠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椭圆形,长4-8cm,胆皮厚而光滑,胆管较粗。囊皮光滑,韧性强。

性味味甘;甘;性寒;有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杀虫附疳;明目去翳;消肿止痛。主小儿疳积;久痢;脘腹虫痛;惊痫;目翳肿痛;男子下疳;痔疮;疠风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1.5g,酒化或水化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吹鼻。

复方①治小儿疳疮,蚀口齿鼻及下部: 蚺蛇胆末,敷②治小儿急疳痒,随爪(抓)作疮,瞬息大如钱: 蚺蛇胆三大豆许,黄矾白矾灰、芦荟麝香各一钱。上药细研为散。若头面身上有疮,以清泔洗,干,敷一大豆许,良久水出即止。如在口齿中,宜频贴之。(蚺蛇胆散)③治齿NI,龂肿有脓血出: 自矾灰,杏仁二十枚(汤浸,去皮、尖,研),蚺蛇胆一钱(分)。上药,细研。先以生布揩齿龂令血出,嗍令血尽,即用散药掺于湿纸上,可患处贴之,日三二上,以差为度。(白矾散,①方以下出《圣惠方》)④治湿痢久不断,体瘦,昏多睡,坐则闭目,食不下:蚺蛇胆大如豆二枚,煮通草汁,研胆,以意多少饮之,并涂五心并下部。(《产乳集验方》)⑤治痔疮肿痛: 蚺蛇胆研,香油调涂。(《医方摘要》)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蚺蛇胆,苦中有甘,气寒,有小毒。心腹NI痛者,虫在内攻啮也。下部NI疮者,虫在外侵蚀也。湿热则生虫,苦寒能燥湿杀虫,故内外施之皆得也。肝开窍于目,肝热则目肿痛,入肝泄热,则肿痛除矣。

2.《别录》:主心腹NI痛,下部NI疮,目肿痛。

3.《药性论》:主下部虫,杀小儿疳。

4.《本草拾遗》:主破血,止血痢,小儿热丹、口疮、疳痢。

5.《海药本草》:主小儿痫,男子下部NI。

6.《纲目》:明目,去翳膜,疗大风。

7.《随息居饮食谱》:为伤科要药。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芒小米草

    药材名称芒小米草拼音Mánɡ Xiáo Mǐ Cǎo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玄参科植物芒小米草的全草。7~8月采,切段、晒干。原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厘米

  • 鸡尾木

    药材名称鸡尾木别名箭毒木来源大戟科土沉香属植物绿背桂花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 var. viridis (Pax et Hoffm.) Merr.,以叶入药。

  • 帘子藤

    药材名称帘子藤拼音Lián Zi Ténɡ别名花拐藤、腰骨藤、长角胶藤来源夹竹桃科帘子藤Pottsia laxiflora (Blume) O. Ktunze,以根、茎、乳汁入药。

  • 广西莪术

    药材名称广西莪术拼音Guǎnɡ Xī é Shù英文名RhizomaCurcumae Kwangsiensis别名桂莪术、毛莪术来源为姜科植物桂莪术Curcuam kwangsie

  • 凉山虫草

    药材名称凉山虫草拼音Liánɡ Shān Chónɡ Cǎo英文名liangshan tong-chong-ha-cho出处始载于《四川通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麦角科真菌凉山虫草的菌核及子座。拉丁植物

  • 紫贝

    《中药大辞典》:紫贝药材名称紫贝拼音Zǐ Bèi别名文贝(《南州异物志》),砑螺(《本草图经》),紫贝齿(《中国医学大辞典》)。出处《唐本草》来源为宝贝科动物蛇首眼球贝、山猫宝贝或绶贝等的贝

  • 蛇见怕

    药材名称蛇见怕拼音Shé Jiàn Pà别名细样倒扣草、镜面草、拔子弹草、小马鞭草[广西]来源苋科杯苋属植物杯苋Cyathula prostrata (L.) Blume

  • 人参

    《中国药典》:人参药材名称人参拼音Rén Shēn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

  • 福寿草

    药材名称福寿草拼音Fú Shòu Cǎo别名献岁菊(《台湾府志》),雪莲(《西域见闻录》),长春菊(《事物绀珠》),岁菊(《漳州府志》),冰里花、顶冰花(《东北植物药图志》),冰凉

  • 金线鱼

    《中药大辞典》:金线鱼药材名称金线鱼拼音Jīn Xiàn Yú别名洞鱼、波罗鱼(《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小鲈鲤的肉。原形态体长而侧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