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木香分气丸

木香分气丸

《中国药典》:木香分气丸

药方名称木香分气丸

处方木香192g砂仁48g丁香48g檀香48g香附(醋炙)384g 广藿香48g陈皮192g厚朴(姜炙)384g枳实192g豆蔻48g莪术(醋炙)384g山楂(炒)192g白术(麸炒)192g甘松192g槟榔96g甘草192g

性状为黄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辛。

炮制以上十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宽胸消胀,止呕。用于肝郁气滞,脾胃不和,胸膈痞闷,两胁胀满,胃脘疼痛,倒饱嘈杂,呕吐恶心,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每100丸重6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木香分气丸

药方名称木香分气丸

处方木香甘松(洗去泥)各30克 炙甘草180克香附500克 煨莪术240克

制法上为细末,水糊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气逆,心胸满闷,腹胁虚胀,饮食不消,干呕吐逆,胸膈痞满,上气咳嗽冷痰,气不升降。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陈皮煎汤送下,不计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御药院方》卷三:木香分气丸

药方名称木香分气丸

处方木香槟榔青皮(汤浸,去白)陈皮(汤浸,去白、瓤)姜黄玄胡 京三棱(湿纸裹炮,香为度,捶碎)蓬莪术(炮制)干生姜当归(切,炒)白术茯苓(去皮)肉豆蔻各等分

制法上十三味,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心腹胀满,两胁膨胀,胸膈注闷,痰嗽喘息,醋心干呕,咽喉不利,饮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日进三服。

秋、冬加丁香为妙。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马齿苋、生茄子

摘录御药院方》卷三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木香分气丸

药方名称木香分气丸

处方广木香45克莪术(醋制)60克枳实(麸炒)公丁香郁金各30克香橼45克檀香30克豆蔻60克 广皮藿香甘草甘松各45克砂仁60克

制法共为细粉,凉开水泛小丸。

功能主治顺气化瘀。治闪腰岔气,膨闷胀饱,胃痛气闷,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9克重装袋。每次服1袋,白开水送下。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猜你喜欢

  • 耳聋故纸丸

    药方名称耳聋故纸丸处方破故纸10两。制法先用米泔水浸一夜,晒干;再用黄柏2钱煎水浸一夜,晒干;再用食盐2钱加水浸一夜,晒干;再用黑脂麻1斤,烧酒2斤,童便1斤,共煮干,取出再晒干炒香,取出故纸研末,不

  • 吹消散

    药方名称吹消散处方乳香、麝香、蟾酥、辰砂、儿茶、没药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一切肿毒。用法用量用1分于膏上贴之。摘录《串雅内编》卷二

  • 八仙滋补丹

    药方名称八仙滋补丹处方头生男子乳1碗,藕汁1碗,大萝卜汁1碗,梨汁一碗(吃荤人加韭菜汁1碗)。制法共熬成青,白蜜1斤炼过,小黑豆3升炒存性,为末,同膏和均为丸。功能主治虚劳。用法用量每丸1钱5分,用朱

  • 保生四物汤

    药方名称保生四物汤处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芩、白术、人参、茯神、黄耆、甘草、紫菀、五味、桔梗、木通、香附、陈皮。功能主治养血安胎。主妊娠不语非病者。各家论述是方以四物、芩、术养血凉血,清热安胎;

  • 风湿两祛散

    药方名称风湿两祛散处方薏仁5钱,芡实5钱,白术5钱,山药5钱,茯苓5钱,肉桂1钱。功能主治痉证,脚缩筋促,不能起立,或痛或不痛,终年难以下床。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石室秘录》卷三

  • 龙珠膏

    《医学正传》卷六:龙珠膏药方名称龙珠膏处方龙芽草5两,棘枣根5钱,海藻2钱5分,苏木5钱。制法上切细,量水20碗,煎至12-13碗,滤去滓。又用桑柴灰2碗半、石灰2碗半、苍耳草灰2碗半,以草纸2层,皮

  • 海仙膏

    药方名称海仙膏处方赤葛、苦参各等分。制法上锉片,用香油浸过,煎至焦枯滤去滓,称香油1斤净,再煎沸,徐徐入蜜陀僧、水粉各4两。功能主治风损诸疮,痈疽肿毒。摘录《回春》卷八

  • 甘连汤

    《宁坤秘籍》卷上:甘连汤药方名称甘连汤处方甘草5钱,川连1钱(炒),干姜1钱。功能主治胎前泻痢。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宁坤秘籍》卷上《女科秘要》卷三:甘连汤药方名称甘连汤处方甘草5分,黄连2钱。功

  • 神妙列仙散

    药方名称神妙列仙散处方木香沉香茴香(微炒)槟榔各3克萹蓄9克大黄30克(微焙炒)麦蘖45克瞿麦15克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治饮酒所伤,以致遍身疼痛,腰脚强跛,手足顽麻,胃脘疼痛,胸膈满闷,肚腹膨胀,呕吐

  • 和痛汤

    药方名称和痛汤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白芍(酒炒)1钱,熟地1钱,玄胡索7分,香附5分,青皮(炒)5分,桃仁(去皮)3分,红花3分,泽泻5分。制法上锉1剂。功能主治小产心腹痛。用法用量方中泽泻,《东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