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药方剂>白术茯苓汤

白术茯苓汤

《鸡峰》卷十八:白术茯苓汤

药方名称白术茯苓汤

别名白术

处方白术4两,茯苓2两,甘草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逐支饮,通利小便。主饮积胸痞,痰停膈上,头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烦忪悸,喘咳呕逆,体重胁痛,腹痛肠鸣,倚息短气,身形如肿。及时行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振振身摇;脾虚泄泻,脉缓者。

用法用量白术汤(《医略六书》卷二十五)。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泻由乎湿,脾土虚弱,不能制御于中,故偏渗大肠,泄泻不止焉。白术崇土燥湿,茯苓渗湿和脾,炙草缓中益胃,兼益中州之气也。水煎温服,使湿去土强,则脾能健运而敷化有权,泄泻无不自止矣。此健脾渗湿之剂,为脾亏泄泻之专方。

摘录《鸡峰》卷十八

兰室秘藏》卷中:白术茯苓汤

药方名称白术茯苓汤

别名白术

处方白术1两,白茯苓1两,半夏1两,炒曲2钱,麦糵面5分(炒)。

功能主治实脾胃。主胃气弱,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身重有痰,恶心欲吐。

用法用量白术汤(《普济方》卷二十五)。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医统》卷三十五引《机要》:白术茯苓汤

药方名称白术茯苓汤

处方白术5钱,茯苓5钱。

功能主治湿泻,或食积、湿热作泻,脾胃虚弱,不能克制水谷,湿盛作泻者。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煎,食前服。

各家论述医方考》:脾胃者,土也。土虚则不能四布津液,水谷常留于胃而生湿矣。经曰:湿盛则濡泻。故知水泻之疾,原于湿也。白术甘温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茯苓甘温而淡,温则益脾,淡则渗湿,土旺湿衰,泻斯止矣。

摘录《医统》卷三十五引《机要》

《外台》卷八引《范汪方》:白术茯苓汤

药方名称白术茯苓汤

处方白术5两,茯苓3两,橘皮2两,当归2两,附子(炮)2两,生姜4两,半夏4两(切),桂4两,细辛4两(一作人参)。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胸中结,痰饮澼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亦主风水。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次服。服3剂良。

注意羊肉、饧、桃、李、雀肉、猪肉、冷水、生葱、生菜、醋物。

摘录《外台》卷八引《范汪方》

猜你喜欢

  • 服椒方

    药方名称服椒方处方川椒。制法拣净去目及闭口者,于铫内炒令透,于地上铺净纸2重,用新盆合定,周围用黄土培之半日,去毒出汗,然后取之,晒干为度;只取椒于瓷合子内收。功能主治通神延年。主肝肾虚风上攻,眼生黑

  • 木香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木香散药方名称木香散处方丁香、木香、当归(去芦.洗.焙)、肉豆蔻仁(炮)、甘草,各二十两;附子(去皮.脐.醋煮.切片.焙干)、赤石脂,各十两;藿香叶(洗.焙)四十两

  • 白鲜皮汤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白鲜皮汤药方名称白鲜皮汤处方白鲜皮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白芷1两半,桑根白皮(切)2两,石膏(碎)2两,细辛(去苗叶)1两半,杏仁(去皮尖双仁

  • 蜂霜散

    药方名称蜂霜散处方蜂壳粉、百草霜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跌仆损伤。用法用量每服2钱,糯米饮调下。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

  • 加减清宫汤

    药方名称加减清宫汤处方黑***2钱(磨冲),连翘2钱,石菖蒲1钱,元参3钱,银花3钱,竹叶心2钱,莲子心5分,金汁4钱(冲)。功能主治温邪传心包,神昏耳聋,身热脉数,口渴舌红,言蹇。摘录《镐京直指》

  • 大泽兰丸

    《千金》卷四:大泽兰丸药方名称大泽兰丸别名补益大泽兰丸处方泽兰2两6铢,藁本1两18铢,当归1两18铢,甘草1两18铢,紫石英3两,芎?1两半,干地黄1两半,柏子仁1两半,五味子1两半,桂心1两6铢,

  • 槟榔子丸

    药方名称槟榔子丸处方槟榔子6分,桔梗4分,当归4分,人参5分,桂心4分,前胡4分,橘皮3分,厚朴3分(炙),白术4分,甘草5分(炙),乌头4分(炮),干姜4分,茯神4分,鳖甲5分(炙),大黄4分,龙齿

  • 常山太守马灌酒

    药方名称常山太守马灌酒处方天雄2两(生用),蜀椒1两,商陆根1两,乌头1枚(大者),桂心1两,白蔹1两,茵芋1两,干姜1两,附子5枚,踯躅1两。制法上(口父)咀,以绢袋盛,酒3斗渍,春、夏5日,秋、冬

  • 释疑汤

    药方名称释疑汤处方人参9克巴戟天15克茯苓9克白术15克白薇6克甘草3克使君子3枚砂仁3粒肉桂3克 广木香0.9克 菖蒲1.5克功能主治治因食蔬菜之类,感觉胸膈有碍,遂疑有虫,以致作痞者。用法用量水煎

  • 分清五淋丸

    《中国药典》:分清五淋丸药方名称分清五淋丸处方关木通80g车前子(盐炒)40g黄芩80g茯苓40g猪苓40g黄柏40g大黄120g {扁}蓄40g瞿麦40g知母40g泽泻40g栀子40g甘草20g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