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瑶族

瑶族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有“”、“甘迪门”、“坳标”、“拉加”、“炯奈”、“金门”、“藻敏”、“布努”等不同自称和“盘瑶”、“过山瑶”、“茶山瑶”、“花蓝瑶”、“背篓瑶”、“八排瑶”、“板瑶”、“白裤瑶”和“平地瑶”等30多种他称。共有2134013人(1990年),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湖北和江西等7个省(区),其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多,有863407人,其次是湖南、云南和广东。没有本民族文字,语言也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勉语、布努语和拉加语,虽同属汉藏语系,但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拉加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彼此不能通话。一般通用汉文。信奉道教,崇拜多神,尤其崇奉祖先盘古。其族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源于江浙一带的“山越”;大多数人则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秦汉时,其先民分布在今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南北朝隋唐时称“莫徭”,宋以后始称瑶。由于历代封建王朝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广大瑶民先后迁往岭南腹地和云贵山区,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大多“依山险而居”,长期从事广种薄收的刀耕火种农业,过着迁徙不定的飘泊生活。唐宋以后,封建势力逐步深入瑶区,湖南和广西的部分瑶族地区开始向封建领主经济过渡。元明两代,土司制度在广大瑶族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已出现封建地主经济。到解放前夕,大部分瑶族地区已进入地主经济,但普遍保留着原始村社组织残余的“瑶老制”,有些地区还遗留封建领主制的残余,部分地区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历代统治阶级对瑶族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瑶族人民不断反抗,明代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清代湖南江华瑶民起义及1933年桂北瑶民反对国民党的起义,都给反动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并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几个瑶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农林、工交、文教、卫生等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 彡姐羌

    ※西羌的一支。“彡”读“暹”,与“先”音近,疑为※先零羌的分支部落。西汉永光二年(前42),与诸羌七种共起兵攻汉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汉派冯奉世将兵进击,典属国任立为右军,屯白石(临临夏西南)

  • 兀里卫

    见“兀力卫”(108页)。

  • 大板瑶

    见“董本优”(2185页)。

  • 忧位居

    209—248高句骊国第十一世王。小名郊彘。山上王※延优子;母原为村女,与延优私遇,生位居后入为“小后”。三国魏太和元年(227)父死,即位。前期与曹魏不仅有使臣往来,且在青龙四年(236)斩孙吴通聘

  • 投下军州

    即“头下军州”(631页)。

  • 蒙古奶茶

    蒙古牧民的主要饮料。制作方法:将砖茶捣开,放入水中熬煮,去掉茶叶,加入鲜奶煮沸,根据各人口味,加炒米,或盐、糖。奶茶能去油腻,是以肉食为主的蒙古牧民最好的饮料。以奶茶款待客人已成为蒙古族热情待客的礼节

  • 大中国

    云南古国名。一作太中国。宋代绍圣元年(1094)大理国权臣高升泰取代国主段正明后所建。升泰在位二年死,其子高泰明遵遗嘱去国号,归政于段氏,立段正明弟段正淳为国王,仍称大理国,或称后理国。

  • 蒙古翰林院

    元代官署名。秩从二品。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行八思巴制蒙古新字——八思巴字。八年,始立新字学士于翰林兼国史院。十二年,别立蒙古翰林院。设官历有变化,后定置承旨、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

  • 奇塔特彻尔贝

    ?—1664清初将领。蒙古族。哈尔图特氏。初为察哈尔部宰桑。天聪八年(1634),察哈尔林丹汗败走,在西拉他拉大草滩(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卒。率400户退守哈屯河,应后金使招,投后金,隶蒙古正蓝旗

  • 蒙文指要

    书名。清蒙古学者赛尚阿编纂。共四册。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印。第一、二册,为满蒙汉对译词典,称“蒙文晰义”;第三册称“蒙文法程”,即语法正字法;第四册包括“更定便览讹字”、“续编讹字”、“便览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