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略
一卷。清张恩霨(详见《论语论略》)撰。是书大旨在发明孟子论学,而非注释。故所论释,仅摘其主要的。大意说圣贤之学,有体有用,未有体不备而用能裕如者。孟子所言的仁义,体中有用,用中有体。另恩霨对“不动心”章、“曹交问”章、“舜发畎亩”章、“尽心”章、“万物皆备于我”章、“行之不箸”章、“伯夷避纣”二章、“不仁哉梁惠王”章、“身不行道”章、“圣人百世之师”章、“浩生不害”章,皆有所发挥。该书有光绪刊本。
一卷。清张恩霨(详见《论语论略》)撰。是书大旨在发明孟子论学,而非注释。故所论释,仅摘其主要的。大意说圣贤之学,有体有用,未有体不备而用能裕如者。孟子所言的仁义,体中有用,用中有体。另恩霨对“不动心”章、“曹交问”章、“舜发畎亩”章、“尽心”章、“万物皆备于我”章、“行之不箸”章、“伯夷避纣”二章、“不仁哉梁惠王”章、“身不行道”章、“圣人百世之师”章、“浩生不害”章,皆有所发挥。该书有光绪刊本。
八卷。清赵逵仪撰。逵仪字衢斋,安徽泾县人。嘉庆癸酉举人。首有黄中模序。卷一是《易经》,卷二是《书经》,卷三、四是《诗经》,卷五、六是《春秋三传》,卷七为《三礼》及《大戴礼》,卷八为《四书》、《尔雅》、
一卷。清邹祗谟(约1666年前后在世)撰。邹祗谟字许士,号程村,江苏武进人。顺治进士。此书杂论词之体格及古今词家之得失,多录杨用修、胡元瑞、沈天羽、俞少卿、王阮亭诸家之言,并无发明之处。书的前半部分主
六卷 附录一卷。明朱珪编撰。朱珪,明初崑山(今属江苏)人,字伯盛。珪善篆籀,工于刻印,又工于摹勒石刻。《名迹录》是他生平所刻的汇集。汉代碑刻,多不载撰写人、书写人和刻工的名字。自魏受禅碑载有邯郸淳撰文
二十四卷。明唐汝谔撰。唐汝谔字士雅,上海松江人。天启中以贡生官常熟县教谕。著有《诗经微言合参》。是书因其兄唐汝询有《唐诗解》,故此以古诗配之。其注释体例略同。《唐诗解》以五七言分古今体。此则分为古歌谣
十卷。清王心敬(1656-1738)撰。心敬字尔缉,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少时曾从李颙学,长于《易》。乾隆元年荐举贤良方正,因老病不能赴京而罢。王氏虽受业于李颙,但不如其师谨严。所注诸经,好作异论,注
清刘尔(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刘尔字敬又,一字雪石,宜君(今陕西宜君)人,生卒年不详。博极群书,力耕自给。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曾被荐举“博学鸿儒科”,力辞不就。此集诗不分卷,其诗刻意摹仿杜甫
一卷。清周汝筠、周汝策辑。汝筠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官至江西督粮道。汝策事迹未详,二人俱为谱主之子。谱主周之琦(1782-1862),字稚圭,号退庵。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嘉庆十三年(1808
一卷。清胡薇元撰。该书多引《占经》,属于“天文”,除“天官”外,其他可证者很少。所训多牵强附会。只有“乐者非谓金石之声”条,引《乐纬·动声仪》:“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五音调则和
见《画鉴》。
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书题“续集”,当必有已佚失的“正集”,此《续集》从“时大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