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伤寒病的太阴、少阴、厥阴证而言。参见太阴、少阴、厥阴条。
见《江苏药材志》。为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0卷。清·李延昰辑撰于1664年。作者鉴于当时广为流传的高阳生《脉诀》之言辞鄙俚,谬误颇多。遂汇集古今有关脉学论著,结合其叔父李中梓所传的脉学予以辨驳订正。卷1所述,多属作者研究脉学之心得。认
经穴名。代号LI1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顶。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颈外侧,扶突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或于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医宗金鉴》)。另说“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
病证名。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湿热身肿之症,身热目黄,小便赤涩,胸腹胀闷,四肢黄肿,口渴心烦,此湿热作肿,即阳水肿之症也。湿热身肿之因,或湿热行令,袭人肌表,或先伤于湿,湿气久留,郁而成热
七怪脉之一。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
偏枯的别称。出《素问·风论》。多由于风邪乘虚客于躯体的偏侧所致。《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人体有偏虚者,风邪乘虚而伤之,故为偏风也。”参见偏枯、半身不遂条。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是论述足三阴、足三阳、奇经八脉病变而发生腰痛的各种症状,并着重指出随症求经,循经取穴的针刺治疗原则,故名。
病名。①泄泻的简称。《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虚则泄。”《难经·五十七难》:“泄凡有五,其名不同。”亦有指泄为大便稀薄,与泻不同者。《奇效良方·泄泻门》:“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
【介绍】:见刘光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