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太医署中一种职称。署中共设24名药童,其职责为协助主药整理药品,官阶从八品下。
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此名称始自宋代,相沿至今。
【介绍】:见卢之颐条。
书名。1卷。元·朱震亨约撰于14世纪中。作者因宋代官修《和剂局方》只列各方主治证候,不载病原;立法虽简便,而未能变通,遂对该书的成药配伍使用原则与辨证论治等问题,以问答体例予以评论。全书共三十多个问题
【介绍】:见吴有性条。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脑疽。见该条。
证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甲乙经》:“耳焦枯受麈垢者,病在骨。”系指耳廓焦枯、无华,乃阴虚气血少之象。
症名。《医学心悟》:“遗屎有二证:一因脾胃虚弱,仓廪不固,肠滑而遗者。一因火性急速,逼迫而遗者。”脾虚者,宜温中固摄,用理中汤;火盛者,宜清火厚肠,用芍药甘草汤加黄连。
出《灵枢·五色》。即拇指。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即莲生桂子花,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