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足部肿疡之一。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由气血亏损,湿毒下注而成。其症趾缝间肿痒流水,足底发热。如红肿热痛,溃破流脓者,属湿热偏盛;色白漫肿,痛不溃脓者,为阴寒凝结。湿热盛者宜宣通壅滞,内服仙方活
详外痛内快条。
气功功法。从立式八段锦中衍化出来以坐式进行的十二节动功。见于《寿世传真》。十二节动作分别为:①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②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③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④微摆撼天柱;⑤赤龙搅水津,鼓
红舌上有粘腻似苔非苔之象,在温热病中,为中焦夹有秽浊之气所致,急于方药中加入芳香之品以逐之(见《温热论》)。
病名。《喉舌备要》:“此症生于舌之上下,缓缓发来,其舌粗硬如石结核,成脓者可治。如不结核,口舌日见短小,至二、三年后,舌忽失去,则虽有灵丹,不能治矣。此是内伤心经之症。”参见舌疳条。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质现象而命名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水廓。详该条。
即少阳,以其为生气之首。故名。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厥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九月之时,故名之曰季秋痹也。”详足厥阴经筋病候条。
病名。指夏秋季节饮冷伤食、湿热伏遏,或七情郁结所致霍乱吐泻者。《张氏医通》卷四:“夏秋霍乱,多食冷水瓜果所致,宜木香、藿香、陈皮、厚朴、苏叶、生姜。四肢重著,骨节烦疼,此兼湿也,二术、二苓、厚朴、陈皮
【介绍】:明代官吏兼医家。字志大。河南人。成化壬辰(1472年)进士,曾任山西吏部尚书等官职。通医学,将宋代陈直的《安老书》、元代邹铉的《寿亲养老新书》、明代娄子贞的《恤幼集》等书改名合刊成《安老怀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