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积嗽

猜你喜欢

  • 风寒乳蛾

    病名。指乳蛾之因于风寒而发者。多由肺胃感受风寒,郁遏阳气,以致发为乳蛾。症见喉核肿大如李,头项不能俯,气塞不通,寸关脉浮紧(《病源辞典》)。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或刺两手少商、少冲等穴。

  • 太阳

    ①经外奇穴名。出《银海精微》。别名前关、当阳。本穴位置原载:“在外眥五分是。”《圣济总录》:“眼小眥后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今多据《圣济总录》结合《奇效良方》等,定位于外眼

  • 药物约编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 面痛

    证名。指鼻頞、口唇、颊车、发际等部痛不可触,甚至妨碍言语饮食者。《证治汇补·面痛》:“面痛皆属于热,但暴病多实,久病多虚,饮食妨碍,皆因膏粱风毒,食卧少安,无非胃虚有火。”《张氏医通·诸痛门》:“面为

  • 仁端录痘疹玄珠

    见仁端录条。

  • 调和法

    即《针灸大成》所称的平补平泻。见该条。

  • 刮痧法

    实热痧胀邪犯肌表的治疗方法。用铜钱(或汤匙、瓷碗)蘸香油于患者脊柱两旁轻轻向下顺刮,以渐加重,干则再蘸,再刮,以出现红紫斑点或斑块为度。继以消毒三棱针轻轻刺破,出尽紫黑血,使痧毒外泄。如刮刺头、额、肘

  • 脓见消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雾水葛之别名,详该条。

  • 小儿食滞

    病证名,见《医宗金鑑·幼科心法要诀》。即小儿食积,其证头温腹热,大便酸臭,嗳气恶食,烦不安眠,口干作渴。滞轻者宜木香大安丸消导之;滞重便秘者宜小承气汤攻下之。

  • 肿胀

    证名。水溢肌肤为肿,气滞于中为胀。《景岳全书》:“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盖中满者谓之胀,而肌肤之胀者,亦谓之胀。若以肿言,则单言肌表,此其所以辨也。”治肿宜化气利水,用五皮饮、五苓散等化裁;治胀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