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证

痰证

病证名。痰古作澹或淡。指痰浊停留体内的病症。《诸病源候论》已有寒痰热痰等名。《丹溪心法·痰十三》:“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症因脉治·痰症》:“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薰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景岳全书·杂证谟》:“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痰又与肺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详各条。

猜你喜欢

  • 痱疮

    病名。指汗泄不畅所致的一种皮肤病。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八。又名疿汗疹、疿疮、痱子,由于暑湿蕴蒸,汗泄不畅所致。多见于炎夏,以小儿肥胖人易患。好发于头面、颈项、腹、背、肩、股等处。皮肤汗孔处发生密集

  • 中毒性肺炎

    小儿肺炎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来势凶猛,高热,嗜睡,昏迷,惊厥,循环及呼吸衰竭等。其病机为气分热炽,灼肺伤津,进而热入营血,扰及心神。若正不胜邪,则现阳气衰竭等症。气分热炽者,宜平喘

  • 筋走

    病症名。即因外来暴力致使筋错离原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即伤筋。详该条。

  • 正角

    运气学说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角代表木运,木运平气之年,无太过与不及,称为正角。

  • 王禹

    【介绍】:西汉时医家。曾任济北王的太医令,并向淳于意学习医术。

  • 食积痰嗽

    病名。指食积或痰而致气上逆所引起的咳嗽。《丹溪心法·咳嗽》:“食积痰作嗽,发热者,半夏、南星为君,瓜蒌、罗卜子为臣,青黛、石碱为使。”《明医杂著》卷二:“食积成痰,痰气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积

  • 单燕子症

    病名。见《喉牙口舌各科秘旨》(喉舌备要)。《喉科方论》:“此症发在喉内,或左或右,单起一片,形似燕子,亦有白膜黄膜。治法左平肝,右清肺,余与双燕子同。”参见双燕子症条及单喉痹条。

  • 卒然无声

    病证名。《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人卒然无声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即卒失音。见该条。

  • 如金解毒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桔梗一钱,甘草一钱半,炒黄连、炒黄芩、炒黄柏、炒栀子各七分。水煎,分作十余次服,徐徐呷之。治肺痈。

  • 酸胖

    见《内蒙古中草药》。为卡密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