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外感见白苔,为外感风寒或里虚寒证。若舌苔白浮滑,症见身热,恶寒无汗,脉浮者,为外感风寒,宜辛温解表。若舌白嫩湿润无苔,不见表证者,为里虚寒证,宜温中散寒(见《伤寒舌鑑》)。
脏腑气血虚衰。表现为少气懒言、心悸神疲、头晕视蒙、食少肢倦、腰痠腿软、失眠梦遗,舌淡嫩,脉虚弱等症。
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
病名。出《魏书·王慧龙传》。古名鼻赤,《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又名鼻齇、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症见鼻准发红,久则呈紫黑色,甚者可延及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有齿日长,渐至难食,名髓益病名,宜白术煎汤漱服。”或内服清胃散加减。本病可见于急性根尖周炎。
①指阴蹻、阳蹻两脉的联称。②指阴蹻,阳蹻两脉起始部的穴位,即照海、申脉。参见二陵条。
见《医宗金鉴·儿科心法要诀》。①指婴儿生下后不啼。即初生不啼。详该条。②指产妇将胎儿娩出后出现的昏迷不知人事。
【介绍】:见吕田条。
指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五个(背)俞穴。《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所指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肾俞五穴。因这些穴位与五脏之气相通,故名。临床上具有诊察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
病名。见《一草亭目科全书》。即胬肉攀睛。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