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喘胀

喘胀

病证名。喘,指喘嗽;胀,指腹部及肌肤肿胀。喘与胀在病理机制上常互为因果,其关键在于肺、脾机能的异常。《证治准绳·幼科》:“凡喘嗽之证,若小便不利,则必生胀,胀则必生喘。要分标本先后,先喘而后胀者主于肺,先胀而后喘者主于脾。”肺主肃降,外合皮毛,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假如肺气失于肃降而反上逆,则水道失调,必使小便渐短,以致水溢皮肤而为胀,此则喘为本而胀为标,治以肃肺降逆为主,兼以实脾利水。脾主运化又主肌肉,若脾的运化失常,则水湿妄行,浸渍肌肉而为胀,水既泛溢,上侵及肺,气不肃降必成喘嗽,此则胀为本而喘为标,治疗以实脾利水为主,兼以肃肺降逆。

猜你喜欢

  • 证治石镜录

    见证治百问条。

  • 瓜槌草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漆姑草之别名,详该条。

  • 伤寒发黄

    病证名。指外感病邪而出现黄疽症者。《景岳全书·杂证谟》:“表邪发黄,即伤寒证也凡伤寒汗不能透而风湿在表者有黄证,或表邪不解,自表传里而湿热郁于阳明者,亦有黄证。表邪未解者,必发热,身痛,脉浮,少汗,宜

  • 鸡蛋膜衣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凤凰衣之别名,详该条。

  • 李月池

    【介绍】:见李言闻条。

  • 蚤甲

    指甲的别名。

  • 白尖红根舌

    舌尖薄白苔,余无苔而见红舌的舌象。若舌色鲜红发亮,可见于津亏血少的外感病人,并以邪在少阳,郁热不解,既不出太阳,又未深入阳明时为多见(见《伤寒舌鉴》)。

  • 土茴香

    见《中药志》。为莳萝子之别名,详该条。

  • 鸡咳

    病名。即百日咳。《温病条辨》:“凡小儿连咳数十声,不能回转,半日方回,如鸡声者。”初起风热偏重,宜疏风清解,用桑菊饮;咳久津伤,宜滋润清肺,用杏仁煎(《太平圣惠方》:杏仁、蜜、贝母、紫菀、甘草)。详百

  • 本草经疏辑要

    药物学著作。8卷。清·吴世铠撰。刊于1809年。本书现存的清刊本附有朱紫垣《痘疹》1卷,吴氏自撰《集效方》1卷,共10卷。内容系据缪仲醇《本草经疏》的内容,撷其精要,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增补。卷1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