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遗溺,灸遗道,侠玉泉五寸。随年壮。”即位于脐下4寸(中极即玉泉)旁开2.5寸处。与肠遗穴同位。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则定位于中极穴旁开5寸处。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当归尾一钱五分,五灵脂、官桂、乌药、炙甘草、木香各六分,川芎一钱二分,半夏、煨莪术各八分,紫苏三分,炒砂仁一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治血胀,小便多,大便溏黑光亮。
见《本草经集注》。即枣树根,详该条。
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走精黄,病人昏昏饶睡,四肢疼痛,面目俱黄,舌上紫色,甚则舌面坼裂,及加黑色,此是走精黄,宜用药烙之。”参见黄疸有关条。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此症……初起未破名穿牙疔,已破即穿牙毒。”详穿牙疔条。
①《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乌梅不拘量。煎成膏,含化。治久咳,久治投药不效,余无他症,与劳嗽异者。②经验方。见《中医外科临证手册》。乌梅30克,食糖9克,水50毫升,醋15毫升。先将食糖溶在水内
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脘腹、脐腹、少腹部等疼痛。《症因脉治·腹痛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傍,毛际之上,名曰腹痛。”《东医宝鉴·腹》卷三:“腹痛有六,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痰饮、有虫
①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蕨之别名,详该条。②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为紫萁贯众之别名,详该条。
见《救荒本草》。为节节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生。贵溪(今江西贵溪)人。曾任国子监典簿等官,通天文,尤精于《内经·素问》,但泥于太素脉。编辑有医书和经验良方,都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