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舌衄

舌衄

病证名。见《证治要诀·诸血门》。又称舌上出血。指血液从舌体流出。《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舌乃心苗,舌本又为肝脉所络,故多因心肝火盛,热迫血外出。因心火上炎者,可伴见舌红舌胀心烦不寐等。治宜清泄心火,方用泻心汤,或导赤饮加黄连连翘蒲黄。因肝火上扰者,多伴见头痛目赤胁痛舌干。治宜清肝泻火,如文蛤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方。外治可用炒蒲黄末、炒槐花末等抹敷。《景岳全书·杂证谟》:“舌上无故出血如缕者,以心、脾、肾之脉皆及于舌,若此诸经有火,则皆能令舌出血。”又《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舌硬而出血者,宜木贼煎;有舌肿出血如泉者,宜涂舌丹;有舌上出血,窍如针孔者,宜紫金沙丸。”《血证论》认为“胃火熏之,亦能出血。”故须详审。参见衄血有关条。

猜你喜欢

  • 冷涎

    六涎之一。多由“脾气不运,复因肝气所乘,伏而不动,停水滞谷”(《史载之方》)而成。其症可因怒而诱发。症见心前溃乱不快,闷倒不省人事,四肢渐次发冷等。治宜温化痰涎。用青州白丸子。

  • 冬均子

    见《中药材手册》。为使君子之别名,详该条。

  • 病名。①痈疽五发之一。《卫济宝书》卷上:“瘭者,始初聚结尖肿,根脚赤白色,高处带红赤,肿实疼痛,憎寒壮热,口干渴,百节疼痛,困倦沉重。饮食者,未破者,即下大车螯散。如先破,下小车螯散,然后服轻肌活脓内

  • 下奶藤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通光散之别名,详该条。

  • 肺肾同源

    详肺肾相生条。

  • 阴肿疝气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即小儿阴囊肿痛。多属肝肾气虚,及坐卧寒湿之地,冷气凝滞,或啼叫怒气,闭击于下,结聚不散而成;亦有因肝经湿热下注阴器所致者。寒气凝滞的表现为阴囊清冷;湿热下注的表现为红肿痛甚。前

  • 五脏疳

    即五疳。详该条。

  • 月经或前或后

    见静光禅师考定《女科秘要》卷三。即经行先后无定期,详该条。

  • 四极

    四肢的别称。《素问·汤液醪醴论》:“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

  • 肘后方

    见肘后备急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