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药材品种论述》。为关木通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手足爪甲干枯无光泽。多因气虚血少,津液亏耗,或感受寒湿,或肝脏受损等所致。《灵枢·经脉》:“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感于寒湿
病证名。腮及颊部充血,发红而肿痛者。多因风热毒邪壅滞阳明、少阳经脉,以致气血郁遏而成。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为主。内服普济消毒饮,外用赤小豆末和蜜涂之。
五脏病邪之一。《难经·十难》:“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
病名。①指三阳疟。见《类证治裁·阴疟》。详见三阳疟条。②泛指在表、在阳、在气、在腑之疟。《医学入门·疟》:“疟疾先要阴阳定。阳为外感邪气,其间阳为风暑,有汗;阴为寒湿,无汗。阴为内伤正气虚,其间阳为气
病名。见边继孝校刊《竹林女科证治》。妊娠中暑热之邪。症见发热口渴,自汗闷乱,昏愦倦怠,胎动不安。治宜清暑安胎。方用香薷饮,大渴多饮加麦冬、黄芩、花粉、五味子、栀子。
病证名。多由胃气虚寒,留饮不清致多唾,咯之不尽。宜温胃散寒健脾。可选用桂附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借用五行学说以说明脾的生理特点。脾主运化,温燥则运化健旺,吸收正常。若水湿过盛或过食生冷,就会损伤脾阳,影响脾运;脾虚不运又会形成湿浊内停,导致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病症。
出《闽书》。为鹿角菜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图经》。为墨旱莲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