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王文谟条。
古病名。即玄水。十水之一。《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悬水者,先从面肿至足,其根在胆。”参见玄水、十水条。
4卷。清·谢玉琼撰于1748年。本书系参考多种麻疹专著,予以删补编订而成。卷1概述麻疹及其辨症治疗、常用药物等;卷2~4介绍麻疹发病每个阶段的症候与变证的具体治法。全书共108篇。每篇均有歌诀及论说,
《伤寒温疫条辨》卷四方。僵蚕(酒炒)、滑石各三钱,蝉蜕十二个,姜黄七分,防风、薄荷叶、荆芥穗、当归、白芍药、黄连、连翘、栀子、甘草各一钱,黄芩、桔梗、大黄(酒浸)、芒硝(冲服)各二钱,石膏六钱。水煎,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天津南开医院)。柴胡、黄芩各15克,茵陈30克,半夏、栀子、龙胆草、木香、郁金、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各9克。水煎服。功能舒肝理气,通里利湿。治实火型急性胆囊炎,右胁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小便之后滴沥不尽的病症,多因肾虚膀胱冷所致。《圣济总录》卷九十二:“虚劳小便余沥者,肾气虚弱,而膀胱不利故也,膀胱不利,则气不能化,气不化,则水道不宣,故小便后有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诃子皮、陈皮、厚朴各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治气痢。
治则术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时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才能确定治法。例如同是发热的证候,其原因有六淫外感、七情内伤以及痰、食、劳怯、虫疰等的不同,有阳盛发热、阴虚
见《草药手册》。为石吊兰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疟疾之一。又称胃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六腑无疟,惟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谓之食疟,或因诸疟饮食不节,变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