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发热》。指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虚也,当滋真阴,宜地黄汤;若久而盗汗遗精咳嗽毛枯,宜三才丸补水以匹火,是亦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之义耳。”《医碥》卷一:“阴亏水虚则柴干火烈而焚灼为灾矣。此之火炎,乃由水虚所致,与上条阳亢而阴未亏者不同,证见口干体瘦,食少懒倦,头痛时作时止,遗精盗汗,骨蒸肉烁,唇红颧赤,咳嗽痰血,久成痨瘵。治宜甘润之剂,滋水以制火。”可选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黄芩龟版鳖甲散青蒿鳖甲汤大补阴丸一阴煎等方。参见发热条。

猜你喜欢

  • 儿风

    病名,即子癎。《坤元是宝》:“有孕眩晕,或冷麻,甚至昏倒仆地者为子癎,亦名儿风。”详子癎条。

  • 脾足太阴经病证

    病证名。足太阴脾经经气异常所致。《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

  • 藏医史

    民族医学史著作,藏名《索日曼给阔布》。德西·桑吉嘉措著于1704年。着重叙述藏医发展过程中从传说时期直至清初各个不同时期的医学发展情况。论述了医方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藏医与其他各国、各族医学系统的交

  • ①虚损病。《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医

  • 脏真

    五脏的真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 僦(jiù 就)贷季

    【介绍】: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时代人,岐伯之师,能运用观察病人颜色和诊脉的方法,以决定治疗,说明当时诊断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 寒痢

    病名。指痢疾因于寒客肠胃者。《时病论》卷三:“寒痢之证,实因炎热贪凉,过食生冷,冷则凝滞,中州之阳,不能运化,清气不升,脾气下陷,以致腹痛后重,痢下白色,稀而清腥,脉迟苔白者,当去其寒,兼扶脾土。……

  • 寒慄

    证名。指凛慄恶寒。《灵枢·口问》:“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慄。”参见振寒条。

  • 酒刺

    病名。全称应作肺风酒刺。《外科大成》卷三:“肺风由肺经血热郁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或服荷叶煮糊为丸;白矾末酒化涂之。”即粉刺。详该条。

  • 胎产新书

    见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