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证

痰证

病证名。痰古作澹或淡。指痰浊停留体内的病症。《诸病源候论》已有寒痰热痰等名。《丹溪心法·痰十三》:“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症因脉治·痰症》:“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薰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景岳全书·杂证谟》:“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痰又与肺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详各条。

猜你喜欢

  • 散膏

    指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

  • ①指妇女从阴道内流出的粘性分泌物。②指带下病。《妇人良方大全》卷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参见带下条。

  • 鬼饭疙瘩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七十四。即癗。详该条。

  • 蚀脓法

    即溃疡去腐法。详该条。

  • 口臭

    指口内呼出秽浊的臭气。又名口气、口殠。《诸病源候论·口臭候》:“口臭,由五脏六府不调,气上胸鬲。”《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宜加减甘露饮,或心劳味厚之人,亦口

  • 吴绍轩

    【介绍】:见吴文炳条。

  • 小儿麻痹后遗症

    病证名,属痿证、痿躄的范围。多由风湿热之邪内窜经络所致,不同于一般温邪袭肺或暑湿壅阻肠胃。《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吐

  • 倒毒伞

    见《四川中药志》。为泽漆之别名,详该条。

  • 中精之腑

    出《灵枢·本输》。指胆。六腑除胆以外,都是贮藏或转输浊物,只有胆是贮藏精汁,故名。

  • 正岁

    运气术语。即平气之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谓中运既非有余,亦非不及,就是所谓“正岁”,气至就不先不后而与节候同时。参见平气条。